贵州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大学有哪些,排名比较好的院校是哪几所?
在贵州招生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批的本科高校一共有13所,排名最好的学校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以下由快志愿提供的数据,按录取分高低,列出了在贵州省招生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排名较好的一本二本大学名单,包含公办和民办院校,并附上了2023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在贵州招生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理工类)的省外本科批院校一共有13所,排名前十的大学(含录取分数线)名单:中国地质大学(北京)(543分)、成都理工大学(543分)、合肥工业大学(542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496分)、湖南科技大学(491分)、安徽理工大学(486分)、东华理工大学(482分)、东北石油大学(470分)、桂林理工大学(457分)、防灾科技学院(448分)。
排名 | 学校名称 | 招生专业 | 批次 | 分数线 |
---|---|---|---|---|
1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勘查技术与工程 | 本一批 | 553 |
2 | 成都理工大学 | 勘查技术与工程 | 本一批 | 543 |
3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勘查技术与工程 | 本一批 | 543 |
4 | 合肥工业大学 | 勘查技术与工程 | 本一批 | 542 |
5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 | 勘查技术与工程 | 本一批 | 496 |
6 | 湖南科技大学 | 勘查技术与工程 | 本一批 | 491 |
7 | 安徽理工大学 | 勘查技术与工程 | 本一批 | 486 |
8 | 东华理工大学 | 勘查技术与工程 | 本一批 | 482 |
9 | 东北石油大学 | 勘查技术与工程 | 本一批 | 470 |
10 | 桂林理工大学 | 勘查技术与工程 | 本二批 | 457 |
11 | 防灾科技学院 | 勘查技术与工程 | 本二批 | 448 |
12 | 河北水利电力学院 | 勘查技术与工程 | 本二批 | 424 |
13 | 河南工程学院 | 勘查技术与工程 | 本二批 | 423 |
注:由于篇幅有限,以上仅列出了面向贵州省招生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部分院校,完整名单可在新高考网AI志愿模拟填报助手查询,以下为院校简介,欢迎参考。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教育部直属并与自然资源部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坐落于名校荟萃的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是一所享誉海内外的高等学府。2017年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2022年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作为首批疏解高校,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按照教育部整体部署,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河北省委、雄安新区的大力支持下,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校区建设。学校将按照“一校两区”的大发展格局,把北京校区打造成为地学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国际地学交流合作中心,把雄安校区打造成为地球系统科学及新兴交叉学科融合创新研发人才培养基地和国际地学前沿科技中心。
2、湖南科技大学
湖南科技大学肇始于1949年成立的湘北建设学院,2003年由湘潭工学院与湘潭师范学院合并组建而成,是湖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湖南省人民政府与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十三五”国家百所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高校、湖南省“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与美国、英国、俄罗斯、加拿大、瑞士、澳大利亚、德国、意大利、瑞典、西班牙、奥地利、爱尔兰、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越南、刚果(金)以及我国香港、澳门、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所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已招收20多个国家的国际学生及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学生来校学习。
3、东华理工大学
东华理工大学(原华东地质学院),简称东华理工,创办于1956年,是中国核工业第一所高等学府,是江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自然资源部、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具有地学、核科学特色,以理工为主,经、管、文、法、教、艺兼备的综合性大学。学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教育部“111计划”入选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高校、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国家新工科和新文科项目入选高校,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中国人民海军士官选拔培训基地、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人才培养基地。
经过68年的发展积淀,学校构建起以核学科为特色、以地学为优势的学科专业群,建成了覆盖核燃料循环前端和后端的“全链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体系。拥有“铀资源探采与核遥感”全国重点实验室、我国首个“核资源与环境”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西省首个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质谱科学与仪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以及“东华加速器中子源”科学装置、“放射性地质与勘探技术”国防创新研究中心、“核技术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际原子能机构参比实验室在内的30余个国家及省部级高水平科研平台;拥有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1个,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团队2个,国家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江西省科技创新团队6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