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有哪些,排名比较好的院校是哪几所?
在吉林招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批高校一共有215所。在本省,有28所高校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排名最好的学校是吉林大学;而在省外,有195所高校面向吉林省招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排名最好的学校是复旦大学。
以下由快志愿提供的数据,按录取分高低,列出了在吉林省招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排名较好的一本二本大学名单,包含公办和民办院校,并附上了2023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吉林本省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理工类)的本科批院校一共有28所,排名前十的大学(含录取分数线)名单:吉林大学(602分)、东北师范大学(中外合作)(518分)、长春理工大学(512分)、长春工业大学(476分)、东北电力大学(457分)、吉林师范大学(448分)、长春师范大学(441分)、长春大学(434分)、吉林财经大学(433分)、北华大学(433分)。
排名 | 学校名称 | 招生专业 | 批次 | 分数线 |
---|---|---|---|---|
1 | 吉林大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一批A | 602 |
2 | 东北师范大学(中外合作)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一批A | 518 |
3 | 长春理工大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一批A | 512 |
4 | 长春工业大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一批A | 476 |
5 | 东北电力大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二批A | 457 |
6 | 吉林师范大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一批A | 448 |
7 | 长春师范大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一批A | 441 |
8 | 长春大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二批A | 434 |
9 | 吉林财经大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二批A | 433 |
10 | 北华大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二批A | 433 | ... |
19 | 长春师范大学(中外合作)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二批A | 363 |
20 | 白城师范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二批A | 361 |
21 | 长春光华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二批A | 338 |
22 | 长春大学(ISEC)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二批A | 334 |
23 | 长春人文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二批A | 334 |
24 | 长春财经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二批A | 323 |
25 | 长春建筑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二批A | 313 |
26 | 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二批A | 308 |
27 |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二批A | 305 |
28 | 长春电子科技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二批A | 296 |
在吉林招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理工类)的省外本科批院校一共有195所,排名前十的大学(含录取分数线)名单:复旦大学(672分)、南京大学(656分)、华中科技大学(648分)、华东师范大学(611分)、北京师范大学(604分)、哈尔滨工程大学(596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593分)、湖南大学(587分)、苏州大学(576分)、中南大学(中外合作)(573分)。
排名 | 学校名称 | 招生专业 | 批次 | 分数线 |
---|---|---|---|---|
1 | 复旦大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一批A | 672 |
2 | 南京大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一批A | 656 |
3 | 华中科技大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一批A | 648 |
4 | 华东师范大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一批A | 611 |
5 | 北京师范大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一批A | 604 |
6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一批A | 596 |
7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一批A | 593 |
8 | 湖南大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一批A | 591 |
9 | 湖南大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一批A | 587 |
10 | 苏州大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一批A | 576 | ... |
186 | 烟台理工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二批A | 312 |
187 | 大连科技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二批A | 310 |
188 | 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二批A | 310 |
189 | 云南大学滇池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二批A | 303 |
190 |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二批A | 300 |
191 | 广西外国语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二批A | 298 |
192 | 哈尔滨石油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二批A | 296 |
193 | 江西科技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二批A | 296 |
194 |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二批A | 293 |
195 | 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二批A | 286 |
注:由于篇幅有限,以上仅列出了面向吉林省招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部分院校,完整名单可在新高考网AI志愿模拟填报助手查询,以下为院校简介,欢迎参考。
1、吉林建筑大学
学校始建于1956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批准成立,是新中国首批设立的建筑类专门学校。1960年经吉林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学校定名为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开始举办本科教育。1997年通过原国家教委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2003年学校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08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取得“优秀”成绩。2010年学校从红旗街老校区整体迁入净月新校区。2013年更名为吉林建筑大学。2015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6年,学校成为吉林省人民政府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共建高校。2017年学校被确定为吉林省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高校。
学校始终扎根吉林办教育,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求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标准,坚持就业育人导向,以就业工作助推高质量人才培养,构建了“一三五七”就业工作体系,毕业生就业质量和毕业去向落实率始终保持稳定。学校紧密围绕服务吉林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需求,多措并举推动学校毕业生留吉就业,努力为吉林“464”发展愿景贡献高校力量。2021年以来,毕业生留吉就业情况实现三年连续增长,截至2023年,学校就业工作连续三年获得吉林省教育厅书面表扬,就业工作成果显著。近几年,毕业生进入全国一线城市的比例与进入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世界和国内500强企业的比例,均达到60%以上。目前,学校自建校以来培养的10万余名毕业生活跃在国家城乡基本建设领域,成为建筑科研、设计、施工、管理等领域的骨干和中坚力量。
2、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
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合肥工业大学、宣城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设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的建设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推动皖江示范区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国家优质教育资源与地方资源相结合的典型范例,开创了高等教育合作办学的新模式。2012年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首届招生,宣城校区与合肥校区按两个代码,面向全国一本线以上招生,学生完成学业后,按照合肥工业大学学籍管理规定等有关要求,符合毕业条件的颁发同一合肥工业大学本科学历证书,达到学位授予条件的颁发同一学士学位证书。
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坐落在有“中国文房四宝之乡”之称的宣城市区南部,这里风景秀丽,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文化底蕴深厚。宣城校区规划占地面积3135亩,总建筑面积约60万平方米,一次规划,分期建设。宣城校区建筑设计融合徽派建筑元素,通过依山就势的生态布局,构建一个水转山绕、人杰地灵的现代大学校园。目前校区一期工程、二期工程已基本完工,初步达到比较优越的办学条件,教学楼、实验楼群、计算中心、工程素质教育中心、体育场馆等教学设施齐全,图书馆、学生宿舍、学生食堂、校区医院及综合服务区基础设施完备。
3、河南理工大学
1909年,河南理工大学(简称“河南理工”;英文: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英文简称“HPU”)的前身——焦作路矿学堂,在黄河之滨、太行之阳的焦作诞生,成为我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和河南省建立最早的高等学校。学校历经福中矿务大学、私立焦作工学院、国立西北工学院、国立焦作工学院、焦作矿业学院(简称“焦作矿院”;英文:Jiaozuo Mining Institute,英文简称“JMI”)和焦作工学院(简称“焦工”;英文:Jiaozu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英文简称“JIT”)等重要历史时期,2004年更名河南理工大学,是河南省人民政府与应急管理部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2020年入选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建设高校,2021年入选河南省“双一流”创建工程高校。
学校着力推进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为国家安全生产、能源工业振兴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与智力支撑。新时代以来,学校先后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849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2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61项,国家社科基金65项,累计获得科研经费37.5亿元,2023年立项总额达6.71亿元;获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67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SCI收录论文6934篇,“三报一刊”、CSSCI来源期刊及SSCI收录论文1035篇;授权发明专利2752项,获中国专利优秀奖3项,有效专利持有量2977项,位列河南省知识产权综合能力“十强”高校第二位,居全国高校百强。建成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等国家、省部级科研平台、人文社科基地等69个。深化校地、校企战略合作,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已成为国家煤炭工业和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科技创新基地和安全培训基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