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物理学类专业大学有哪些,排名比较好的院校是哪几所?
在湖南招生物理学类专业的本科批高校一共有21所。在本省,有3所高校开设了物理学类专业,排名最好的学校是湖南师范大学;而在省外,有22所高校面向湖南省招生物理学类专业,排名最好的学校是华中科技大学。
以下由快志愿提供的数据,按录取分高低,列出了在湖南省招生物理学类专业排名较好的一本二本大学名单,包含公办和民办院校,并附上了2023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在湖南招生物理学类专业(理工类)的省内本科批院校只有湖南师范大学1所,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84分。
排名 | 学校名称 | 招生专业 | 批次 | 分数线 |
---|---|---|---|---|
1 | 湖南师范大学 | 物理学类 | 本科批 | 601 |
2 | 湖南师范大学 | 物理学类 | 本科批 | 592 |
3 | 湖南师范大学 | 物理学类 | 本科批 | 584 |
在湖南招生物理学类专业(理工类)的省外本科批院校一共有22所,排名前十的大学(含录取分数线)名单:华中科技大学(652分)、中山大学(646分)、武汉大学(645分)、厦门大学(640分)、华南理工大学(627分)、西北工业大学(638分)、山东大学(634分)、四川大学(630分)、吉林大学(621分)、华东理工大学(618分)。
排名 | 学校名称 | 招生专业 | 批次 | 分数线 |
---|---|---|---|---|
1 | 华中科技大学 | 物理学类 | 本科批 | 652 |
2 | 中山大学 | 物理学类 | 本科批 | 646 |
3 | 武汉大学 | 物理学类 | 本科批 | 645 |
4 | 厦门大学 | 物理学类 | 本科批 | 640 |
5 | 华南理工大学 | 物理学类 | 本科批 | 639 |
6 | 西北工业大学 | 物理学类 | 本科批 | 638 |
7 | 山东大学 | 物理学类 | 本科批 | 634 |
8 | 四川大学 | 物理学类 | 本科批 | 630 |
9 | 华南理工大学 | 物理学类 | 本科批 | 627 |
10 | 吉林大学 | 物理学类 | 本科批 | 621 | ... |
13 | 兰州大学 | 物理学类 | 本科批 | 616 |
14 | 东华大学 | 物理学类 | 本科批 | 612 |
15 | 郑州大学 | 物理学类 | 本科批 | 600 |
16 | 南昌大学 | 物理学类 | 本科批 | 599 |
17 | 西北大学 | 物理学类 | 本科批 | 597 |
18 | 中国矿业大学 | 物理学类 | 本科批 | 596 |
19 | 东北师范大学 | 物理学类 | 本科批 | 595 |
20 | 东北师范大学 | 物理学类 | 本科批 | 591 |
21 | 浙江工业大学 | 物理学类 | 本科批 | 584 |
22 | 中国计量大学 | 物理学类 | 本科批 | 567 |
注:由于篇幅有限,以上仅列出了面向湖南省招生物理学类专业的部分院校,完整名单可在新高考网AI志愿模拟填报助手查询,以下为院校简介,欢迎参考。
1、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创建于1938年,位于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教育部与湖南省重点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学校占地近3000亩,建筑面积133万平方米。主校区西偎麓山,东濒湘江,风光秀丽,是全国绿化“400佳”单位之一。
建校以来,学校已为国家输送毕业生50余万人,培养了一大批国际学生和港澳台学生,校友遍布海内外。在校学生4万余人,其中研究生13000余人,长短期国际学生近1200人,已形成多规格、多层次的办学格局。
2、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地处广州,是直属教育部的全国重点大学,校园分为五山校区、大学城校区和广州国际校区,是首届“全国文明校园”获得单位。学校办学源远流长,最早可溯源至1918年成立的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世称“红色甲工”);正式组建于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时期,是新中国“四大工学院”之一;1960年成为全国重点大学;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3年在全国高校首开部省共建之先河;1995年进入“211工程”行列;2001年进入“985工程”行列;2017年进入“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行列,2023年跻身上海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前150强。
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学校将秉承“博学慎思 明辨笃行”的校训,弘扬“厚德尚学 自强不息 务实创新 追求卓越”的精神,以“双一流”建设和广州国际校区建设为“双引擎”,大力推进“学术华工”“开放华工”“善治华工”“幸福华工”“大美华工”建设,向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进,勇当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发展排头兵,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华工智慧和华工力量。
3、西北工业大学
学校办学资源富集,学科特色鲜明。现有学生37000余名,教职工4100余人,占地面积310余万平方米,设有航空、航天、航海和国际教育学院、教育实验学院、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等25个学院和1个生命科学与医学部。拥有72个本科专业,3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3个学科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地球科学、数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临床医学、环境学/生态学和农业科学11个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其中,材料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3个学科进入前1‰,形成了以三航(航空、航天、航海)学科群为引领,3M(材料、机械、力学)学科群、3C(计算机、通信、控制)学科群、理科学科群、人文社科学科群和交叉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为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校加快成果转化,服务社会能力增强。在鼓励专注教书育人、潜心研究学问的同时,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着力推动政产学研融合发展。学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瞄准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发展机遇,深度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发起成立了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协同推进“翱翔小镇”“西安碑林环大学硬科技创新街区”建设;瞄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区域战略,与地方政府开展深度合作,推进北京、宁波、深圳、重庆等异地创新机构的建设。学校以“三项改革”牵引科技成果转化,获批首批“未来产业科技园”“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依托优势学科创新成果培育的铂力特、鑫垚股份、华秦科技、爱生集团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在增材制造、陶瓷基复合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成为国防科技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源头,逐步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西工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