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计算机类专业大学有哪些,排名比较好的院校是哪几所?
在辽宁招生计算机类专业的本科批高校一共有116所。在本省,有7所高校开设了计算机类专业,排名最好的学校是东北大学;而在省外,有118所高校面向辽宁省招生计算机类专业,排名最好的学校是中国人民大学。
以下由快志愿提供的数据,按录取分高低,列出了在辽宁省招生计算机类专业排名较好的一本二本大学名单,包含公办和民办院校,并附上了2023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辽宁本省开设计算机类专业(理工类)的本科批院校一共有7所,排名前五的大学(含录取分数线)名单:东北大学(626分)、大连海事大学(615分)、大连理工大学(611分)、辽宁大学(588分)、沈阳工学院(406分)。
排名 | 学校名称 | 招生专业 | 批次 | 分数线 |
---|---|---|---|---|
1 | 东北大学 | 计算机类 | 本科 | 636 |
2 | 东北大学 | 计算机类 | 本科 | 626 |
3 | 大连海事大学 | 计算机类 | 本科 | 615 |
4 | 大连理工大学 | 计算机类 | 本科 | 611 |
5 | 辽宁大学 | 计算机类 | 本科 | 593 |
6 | 辽宁大学 | 计算机类 | 本科 | 588 |
7 | 沈阳工学院 | 计算机类 | 本科 | 406 |
在辽宁招生计算机类专业(理工类)的省外本科批院校一共有118所,排名前十的大学(含录取分数线)名单:中国人民大学(682分)、华中科技大学(675分)、武汉大学(673分)、东南大学(668分)、北京邮电大学(664分)、电子科技大学(666分)、西北工业大学(666分)、国防科技大学(665分)、华南理工大学(664分)、中山大学(663分)。
排名 | 学校名称 | 招生专业 | 批次 | 分数线 |
---|---|---|---|---|
1 | 中国人民大学 | 计算机类 | 本科 | 682 |
2 | 华中科技大学 | 计算机类 | 本科 | 675 |
3 | 武汉大学 | 计算机类 | 本科 | 674 |
4 | 武汉大学 | 计算机类 | 本科 | 673 |
5 | 东南大学 | 计算机类 | 本科 | 668 |
6 | 北京邮电大学 | 计算机类 | 本科 | 667 |
7 | 电子科技大学 | 计算机类 | 本科 | 666 |
8 | 西北工业大学 | 计算机类 | 本科 | 666 |
9 | 国防科技大学 | 计算机类 | 本科 | 665 |
10 | 北京邮电大学 | 计算机类 | 本科 | 664 | ... |
109 | 北方民族大学 | 计算机类 | 本科 | 470 |
110 | 新乡学院 | 计算机类 | 本科 | 458 |
111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 计算机类 | 本科 | 451 |
112 | 成都东软学院 | 计算机类 | 本科 | 444 |
113 |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 | 计算机类 | 本科 | 432 |
114 | 宁夏理工学院 | 计算机类 | 本科 | 426 |
115 | 河北地质大学华信学院 | 计算机类 | 本科 | 425 |
116 | 吉利学院 | 计算机类 | 本科 | 424 |
117 | 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 | 计算机类 | 本科 | 412 |
118 | 长春科技学院 | 计算机类 | 本科 | 404 |
注:由于篇幅有限,以上仅列出了面向辽宁省招生计算机类专业的部分院校,完整名单可在新高考网AI志愿模拟填报助手查询,以下为院校简介,欢迎参考。
1、东北大学
学校始建于1923年4月,是一所具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大学。1928年8月至1937年1月,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兼任校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被迫流亡办学,先后辗转于北平、西安、开封、四川三台等地,在“一二·九”运动中,东大师生发挥了先锋队和主力军的重要作用。1949年3月,在东北大学工学院和理学院(部分)的基础上成立沈阳工学院。1950年8月,定名为东北工学院,1993年3月,复名为东北大学。1997年1月,原沈阳黄金学院并入东北大学。1998年9月划转为教育部直属高校,是国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首轮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022年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卓越研究生教育,着力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及人才培养质量。现有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5万余人。设有80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1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9个,1个专业入选教育部“强基计划”。现有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1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5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3个、国家级虚拟教研室4个。“十三五”以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9项,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高等教育类)1项。获批教育部首批未来技术学院、首批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18—2022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中,学生获奖总数排名全国第3、综合排名全国第7。学生生源质量、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保持较高水平。
2、厦门大学
学校发挥“侨、台、特、海”区位优势,彰显“海峡、海丝、海洋”办学特色,先后进入全国重点大学、“211工程”“985工程”和“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学校建有思明校区、漳州校区、翔安校区和马来西亚分校,设有6个学部、34个学院(直属系、直属中心)和17个研究院,形成了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12个学科门类的学科体系,设有36个博士后流动站。2022年,学校入选国家公布的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化学、生物学、海洋科学、生态学、统计学、教育学共6个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在全国新一轮学科评估中,高峰学科、优势学科数量实现倍增,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育人成效显著。建校以来,已先后为国家输送了50多万名优秀人才。现有在校学生46000余人,其中本科生21000余人、硕士研究生19000余人、博士研究生5700余人。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优秀原则和创新实践研究典型案例”,是中国也是东亚地区唯一入选高校。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2022年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2项。8个学科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1个专业(13个项目)入选教育部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6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72门课程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学校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2门课程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现有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学校入选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教育部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46名教师入选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
3、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华北电力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大学。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重点建设能源电力科学与工程学科群,全面开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新征程。2022年,学校顺利通过首轮“双一流”建设评估并进入第二轮建设高校名单,电气工程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
学校坚定不移走校企合作兴校强校之路,依托大学理事会平台,与国内外100余家大型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共建能源互联网学院、智慧能源联合研究院、海上风电与智慧能源联合实验室、高效清洁智能发电联合研究院、智慧电站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重点校企合作平台,共同承担重大研发项目,加快科技成果开发与产业化;学校多方位构建政产学研合作平台,与20余家地方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深化多领域交流与合作,为促进区域科技创新、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学校积极推进校际合作,作为主要发起单位参与组建北京高科大学联盟,推动高校之间优势资源共享互补,促进校际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