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油气储运技术专业专科批大学有哪些,排名比较好的院校是哪几所?
在湖南招生油气储运技术专业的专科批高校一共有2所。在本省,只有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1所高校开设了油气储运技术专业;而在省外,也只有东营职业学院1所高校面向湖南省招生油气储运技术专业。
以下由快志愿提供的数据,按录取分高低,列出了在湖南省招生油气储运技术专业排名较好的专科批大学名单,包含公办和民办院校,并附上了2023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在湖南招生油气储运技术专业(文史类)的省内专科批院校只有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1所,最低录取分数线为313分。
排名 | 学校名称 | 招生专业 | 批次 | 分数线 |
---|---|---|---|---|
1 | 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 油气储运技术 | 专科批 | 313 |
在湖南招生油气储运技术专业(理工类)的省外专科批院校只有东营职业学院1所,最低录取分数线为317分。
排名 | 学校名称 | 招生专业 | 批次 | 分数线 |
---|---|---|---|---|
1 | 东营职业学院 | 油气储运技术 | 专科批 | 317 |
1、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是湖南省教育厅直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中南地区唯一一所全面对接石油化工行业产业集群的公办高职院校。学校坐落于有着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岳阳,前身为1978年成立的湖南长岭石油学校,2002年,与中国石化长岭炼化公司(以下简称“长炼”)技工学校、长炼职工大学、长炼培训中心、长炼党校合并,2003年升格为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10月成建制移交湖南省政府管理。2020年10月,学校从原长炼工矿区整体搬迁至岳阳县湘北大道新校区。学校目前占地面积约440亩,11万平方米校舍,11553万元固定资产,·5196万元教学仪器设备,34.3万册藏书,400多名教工,在校学生9000余人。
学校办学至今始终扎根于石油化工这一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并向其他能源化工领域拓展,现设有七个二级学院:石化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经管信息学院、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全面对接石化中下游产业链的石化产品生产与储运产业群、石化装备维护与控制产业群、石化相关服务产业群开设有21个专业,形成了石化生产与储运技术、石化装备与控制技术、石化管理与信息技术3个专业群。石化生产与储运技术专业群为“湖南省示范性特色专业群”“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一流特色专业群”,化工设备制造与维修专业实训基地为“湖南省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一流特色生产性实训基地”。
2、东营职业学院
东营职业学院组建成立于2001年7月,是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东营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高校,是国家“双高校”、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山东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山东省优质高职院校。学校占地1598.75亩,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教学资源总值达到3.3亿元;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9万人,成人学历在籍学员5383人;核定编制控制总量1357人。现有在编教职工1042人,其中硕士814名、博士45余名,正副高级职称教师363名。设有石油与化学工程、石油装备与机电工程、建筑与环境工程、会计、经济贸易与管理、电子信息与传媒、生物与生态工程、教师教育等8个二级学院和1个校企共建混合所有制的航空学院,面向全国18个省区招生。成立以来累计培养专科层次毕业生9万余人,连续多年毕业生就业率在95%以上,毕业生留鲁就业率92%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95%以上,社会对办学满意度97%以上。学校获评全国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优秀单位、全国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教学资源50强、产教融合50强,省级文明校园、德育工作优秀高校、军事训练改革试点高校等荣誉称号。 党建统领、举旗定向,构筑“创优升本”发展新蓝图。坚定质量提升、争先创优、升本跨越“三步走”战略,实施“创优升本”五年行动计划。坚持“一二三四五六”工作路径,一体推进“双高计划”“提质培优行动计划”“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一体两翼五重点”建设,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2023年山东省高职院校办学质量考核成绩跃升至全省第8名。 立德铸魂、聚力赋能,夯实学校高质量发展之基。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创立“行走的思政课堂”,“支部联学共建”开门抓党建,形成“党委举旗定向、各方力量汇聚、思政元素融入、学生主体突出”的“三全育人”新格局。获全国大学生讲思政课一等奖,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全省推优入党试点学校。 改革导向、特色引领,建成高技术人才培养高地。深化“厚德强技、实境化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体推进教育教学与现代产业文化、现代信息技术、真实生产场景“三项融合”,开展国家级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4个,与海克斯康开展省级现场工程师项目,深化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培养齐鲁工匠后备人才1017人,毕业生留鲁就业率92.16%。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9项,获评全国资源建设优势学校。 科教融汇、多元协同,搭建高能级创新服务平台。创新“平台-项目-成果-绩效”管理服务体系,支持教师“入平台、做项目、带学生、出成果”,教学化改造典型项目与服务发展水平同步提升。建成省级以上协同创新中心等“产教研创”平台67个,获批全国首批智能制造产业人才基地。 产业引领、内涵固基,建成高水平特色专业集群。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布局,优化调整专业至43个。石油化工技术专业被中国科教评价网(金平果)评为全国高职院校同类专业第一。自主设定产业学院、现场工程师项目等专业群的5个发展要件,发挥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群示范引领作用,建成省级高水平专业群4个,形成“144”梯次发展格局。 德才并重、双向培育,建成高素质双师教师团队。实施“五项工程”,开展“三说”活动,全员入企实践锻炼,培育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291人次;特聘大国工匠等技能人才251名。获评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全国技术能手等54人次,建成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省级教学创新团队等9个。 产教融合、体系重构,高点筑成校企命运共同体。创新“四大机制”,建成产业学院14个,牵头成立全国性产教融合共同体2个、市域产教联合体2个。深入开展“百千万”工程,2023年,230家政府机关、872家企业到校交流洽谈,捐赠现金600余万元。入选教育部校企合作典型案例,获评山东省校企合作办学示范校。 精准对接、支撑有力,形成服务区域高端化品牌。创新“242”科研组织管理模式,重服务、强转化,实现技术服务收入3400余万元。完成社会培训25万人次、到款额7400万元。“学历+能力”“教师+技师”“平台+讲台”,培养专科以上学历乡土人才,村均2.7人。获评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招生先进单位、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校。 机制创新、文化赋能,形成高效能内部治理体系。加强全国知名专家战略咨询,创新“一二三四五六”工作路径,构建“师生共治、和谐共长”文化体系。重业绩、强激励,299人获聘高级职称,其中,2人由讲师直聘正教授,2023年调整干部96人。获评国管局能源节约示范案例、省教育评价改革试点校,2023年山东省办学质量考核跃居第8名。 数智汇能、绿色转型,高规格建成信息化标杆校。加强数字校园建设,着力提升数据治理水平,建成超融合服务平台、“虚拟化”大数据中心,接入全国职教智慧大脑院校中台,开发学生培养“全链条”智慧管理系统。着力提升师生数字化素养,建设国家级教学资源库11个,建成省级以上在线课程34门、继续教育在线课程500余门,教学能力比赛获奖21项。获评山东省数字校园建设试点校。 标准对接、引企出海,高品质提升国际化影响力。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项,建设突尼斯海外分校、中肯鲁班工坊等海外教学基地5处,向坦桑尼亚等国家输出职业标准9项,获坦桑尼亚职业教育杰出贡献奖。获推参评全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职业教育资源项目,获批“中文+职业技能”教学资源建设项目,建成优质资源输出高地。 专本一体、双创示范,贡献高标准改革东职方案。出版职教本科研究专著2部,参与制订全国职教本科专业标准4个。专创融合实践成果,入选教育部创新创业十大典型案例;团队负责人受邀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作专题报告。 开放融合、名师领航,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稳居高点位。发扬时任我校计算机系主任杨欣斌教授(现任深职大党委书记)创新精神,现任专业群负责人获评教育部“三名”计划培养对象,与百度、山东大学牵头成立全国人工智能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承办国赛2项,牵头制定职教本科标准1项。 学校正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国工匠”的重要讲话精神,锚定职教强国的战略支点,认真落实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锐意改革创新,矢志跨越发展,正加快塑成高质量发展新优势,为建设高水平应用型职业技术大学而团结奋斗,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数据截止到2024年6月)
福建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专业大学排名及分数线(2024最新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