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智能采矿工程专业大学有哪些,排名比较好的院校是哪几所?
在宁夏招生智能采矿工程专业批的本科高校一共有5所,排名最好的学校是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以下由快志愿提供的数据,按录取分高低,列出了在宁夏招生智能采矿工程专业排名较好的一本二本大学名单,包含公办和民办院校,并附上了2023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在宁夏招生智能采矿工程专业(理工类)的省外本科批院校一共有5所,排名前五的大学(含录取分数线)名单:中国矿业大学(北京)(485分)、山东科技大学(439分)、安徽理工大学(410分)、河南理工大学(394分)、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379分)。
排名 | 学校名称 | 招生专业 | 批次 | 分数线 |
---|---|---|---|---|
1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智能采矿工程 | 本科一批 | 485 |
2 | 山东科技大学 | 智能采矿工程 | 本科一批 | 439 |
3 | 安徽理工大学 | 智能采矿工程 | 本科一批 | 410 |
4 | 河南理工大学 | 智能采矿工程 | 本科二批 | 394 |
5 |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 | 智能采矿技术 | 本科二批 | 379 |
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高校、国家“211工程”、“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双一流”建设高校,是全国首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高校,同时也是教育部与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1960年和1978年,学校先后两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和硕士授予权的高校之一,设有研究生院和13个学院。学校有两个校区:学院路校区坐落于北京市高校云集的海淀区学院路,沙河校区坐落于北京市昌平沙河高教园区。两校区占地518亩。目前在校学生1.8万余人,其中本科生8700余人,硕士生7800余人,博士生1800余人。
学校的前身是始建于1909年的焦作路矿学堂。1931年,更名为私立焦作工学院。1938年,学校西迁并与东北大学、北洋大学、北平大学的工学院联合组建国立西北工学院。1946年,焦作工学院复校并于1949年回迁焦作。1950年学校迁至天津,更名为中国矿业学院。1952年院系调整期间,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的采矿科系调整到中国矿业学院,学校因此聚集了全国一流的采矿科学技术人才。1953年,学校迁至北京,更名为北京矿业学院。1970年,学校迁至四川合川,更名为四川矿业学院。1978年,学校在江苏徐州重建,恢复中国矿业学院校名,同时在北京学院路原址设立中国矿业学院北京研究生部。1988年,更名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1997年,更名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2000年,学校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2003年,经中央编制部门批复同意,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独立办学。1997年,学校被确定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6年成为“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2017年成为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22年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2、安徽理工大学
安徽理工大学是安徽省重点建设的特色高水平大学,是安徽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共建高校,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建设的高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校本部教学占地3200亩,合肥办学占地340亩。
学校围绕人才培养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特色。建校以来,共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34余万名,陈鲸、卢秉恒、彭苏萍、袁亮、陈湘生五位本科生校友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学校是“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全国首批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50所高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99所高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两次被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连续两次被评为“安徽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连续七年被评为“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学校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发起高校。大学生机器人协会、大学生航模与科技践行协会入选“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多名学生获评“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荣誉称号。
3、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是整合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办学资源,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的公办本科层次职业大学。学校前身是隶属于中国气象局的国家重点中专兰州气象学校(始建于1951年)和隶属于甘肃省煤炭工业局的甘肃煤炭职工大学(始建于1984年)。2004年两校合并改建为我国西部第一所资源环境类普通高等职业院校。2021年3月,经甘肃省政府批准,将国家重点中专甘肃省水利水电学校(始建于1951年)并入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坚持“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科研导向,重视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多年来不断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以及行业企业合作,校企共建有4个行业共同体、1个市域产教联合体、4个职教集团、7个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先后立项市厅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346项,纵向科研项目经费1192万元,横向科研项目到款额772万元,教职工发表学术论文2800余篇,授权各类知识产权476项,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奖4项、发明专利奖1项,市厅级以上各类科技奖励20项。
相关推荐:
四川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专业大学排名及分数线(2024最新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