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中药制药专业专科批大学有哪些,排名比较好的院校是哪几所?
在黑龙江招生中药制药专业的专科批高校一共有3所。在本省,有2所高校开设了中药制药专业,排名最好的学校是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而在省外,只有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1所高校面向黑龙江省招生中药制药专业。
以下由快志愿提供的数据,按录取分高低,列出了在黑龙江省招生中药制药专业排名较好的专科批大学名单,包含公办和民办院校,并附上了2023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黑龙江本省开设中药制药专业(文史类)的专科批院校一共有2所,排名前二的大学(含录取分数线)名单: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291分)、黑龙江职业学院(278分)。
排名 | 学校名称 | 招生专业 | 批次 | 分数线 |
---|---|---|---|---|
1 |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 | 中药制药 | 专科批 | 291 |
2 | 黑龙江职业学院 | 中药制药 | 专科批 | 278 |
在黑龙江招生中药制药专业(文史类)的省外专科批院校只有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1所,最低录取分数线为314分。
排名 | 学校名称 | 招生专业 | 批次 | 分数线 |
---|---|---|---|---|
1 | 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 中药制药 | 专科批 | 314 |
1、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始建于1958年,前身为东北农学院牡丹江分院(本科建制),1962年调整为中专,2002年晋升为高职院校。2019年隶属关系由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转为黑龙江省教育厅。学院坚守乡村办学65载,始终坚持“立足乡村办学、倾心于农业职业教育、零距离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坚持“不更名不去农、不搬迁不进城”,与周边农业市(县)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积淀形成了“学校在农村、课堂在田间、教研在基地、成果进农家”的办学特色。
学院瞄准产业链建强涉农专业群,分类培养乡村振兴人才。设有7个系部,紧密对接农业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产业链建设了现代农业、现代畜牧、绿色食品、农业经济贸易、农业信息化五大涉农专业群,入选国家高水平专业群1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3个。开设高职专业45个,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0895人。获批国家级重点(骨干)专业10个、国家级教改试点专业1个、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2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8个、省级教改试点专业1个。主持建设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国家级课程11门、省级课程50门。成立了大北农现代农牧产业学院、阿里巴巴农村电商学院、农经新道数智农商产业学院、俄速通跨境贸易学院、乡村振兴发展研究院、乡村治理咨询服务中心等服务平台,入选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2个,近五年培养涉农专业毕业生1万余人,年培训农民1万余人。与牡丹江市及四县两区、甘南、宾县等九个地方组织部门共招、共育、共管,培养农村基层干部1871人,培育农村种养大户、合作社带头人3500余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精准培养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带得动的“永久牌”乡村振兴带头人队伍,学院获批黑龙江省首批大学生就业示范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和贫困劳动力致富带头人培训基地。
2、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省教育厅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校,面向全国统一招生,国家承认学历。学校地处京昆高速正定西口,交通便利,风景如画,建有校内水系、亭台、园林,以及标准跑道、足球场、游泳馆、体育馆等高标准的运动、休闲场所。教学楼、实验楼、实训楼、人体生命科学馆、图文中心等教学场所设施齐全,师资力量雄厚,是一所功能齐备、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医学高校。
学校以“为城镇社区培养有道德、精技术、重实践的医疗保健技能型人才”为办学定位,经过30多年的发展建设,学校规模不断扩大,生源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现有全日制专科在校生2万余人。学校总占地面积2000余亩,总校舍建筑面积84.80万平方米,拥有各专业实验实训室190个。学校拥有河北省卫健委评定的直属附属医院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4所,教学医院41所,实习、就业基地106家,能够满足各专业实验、实训、实习的教学需要。
3、黑龙江职业学院
黑龙江职业学院(黑龙江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是一所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学校,前身是1948年成立的克山农业学校和1952年成立的黑龙江机械制造学院。1993年,黑龙江省工交管理干部学院和黑龙江省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合并成立黑龙江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2012年,黑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与黑龙江科技职业学院合并组建黑龙江职业学院。学校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和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
学校聚焦赋能新质生产力新需求,着力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围绕龙江“4567”现代产业体系重点领域,坚持以“三个加强”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牵头成立国家示范性畜牧兽医职教集团、黑龙江省装备制造职教集团和航空器制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参与部省共建市域产教联合体1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1个,与龙头企业共建“智能制造专精特新产业学院”等产业学院8个,与哈飞集团、哈电集团等龙江头部企业共建逆向工程技术与增材制造等省级协同创新中心4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