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电气类专业大学排名及分数线(哪个学校好)

更新:2025-03-01 19:30:50 新高考网

福建电气类专业大学有哪些,排名比较好的院校是哪几所?

在福建招生电气类专业批的本科高校一共有17所,排名最好的学校是华南理工大学。

福建电气类专业大学排名及分数线(哪个学校好)

一、福建电气类专业本科批大学排名及分数线(一览表)

以下由快志愿提供的数据,按录取分高低,列出了在福建省招生电气类专业排名较好的一本二本大学名单,包含公办和民办院校,并附上了2023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福建电气类专业大学排名一览表(省外榜)

在福建招生电气类专业(理工类)的省外本科批院校一共有17所,排名前十的大学(含录取分数线)名单:华南理工大学(649分)、华北电力大学(北京)(636分)、四川大学(631分)、北京交通大学(628分)、上海大学(623分)、东北林业大学(598分)、浙江工业大学(586分)、燕山大学(572分)、西安理工大学(569分)、宁波诺丁汉大学(561分)。

排名学校名称招生专业批次分数线
1华南理工大学电气类本科批649
2华北电力大学(北京)电气类本科批636
3四川大学电气类本科批631
4北京交通大学电气类本科批628
5上海大学电气类本科批623
6东北林业大学电气类本科批598
7浙江工业大学电气类本科批586
8燕山大学电气类本科批572
9西安理工大学电气类本科批569
10宁波诺丁汉大学电气类本科批561
11宁波诺丁汉大学电气类本科批561
12陕西科技大学电气类本科批546
13长江大学电气类本科批539
14湖南工业大学电气类本科批529
15浙江科技学院电气类本科批528
16内蒙古科技大学电气类本科批489
17重庆移通学院电气类本科批457

注:由于篇幅有限,以上仅列出了面向福建省招生电气类专业的部分院校,完整名单可在新高考网AI志愿模拟填报助手查询,以下为院校简介,欢迎参考。

二、在福建招生电气类专业的大学简介

1、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是东部沿海地区第一所省部共建高校、首批国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牵头高校和浙江省首批重点建设高校,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风景旅游胜地杭州。学校始建于1953年,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10年创立的浙江中等工业学堂,先后经历了杭州化工学校、浙江化工专科学校、浙江化工学院和浙江工学院等发展阶段,1993年更名浙江工业大学。

学校坚持以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为己任,着力强化政产学研用合作网络的战略布局。现有国家级科研平台10个,省部级科研平台69个。学校获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奖900余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奖24项,获奖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40位;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11项。学校位列全国高校科技创新排行榜第30位,入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全球400强。近三年以第一单位/通讯单位等在Science、Nature、Cell上发表论文5篇;近五年获中国专利奖总数居全国高校第14位,专利转让数居中国高校第7位。累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17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57项,省级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3项,“十三五”以来签订合同金额1000万元以上重大横向项目54项。2023年学校科研经费到款12.02亿元。学校与省内外60余个市、县(区)建立全面合作或科技合作关系,累计服务企事业单位6600余家。

2、燕山大学

燕山大学是河北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四方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河北省重点支持的国家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北京高科大学联盟成员。

燕山大学积极推进教育对外开放,构建高质量全球核心伙伴关系网络,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所国(境)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在中外合作办学、师生交流、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长期、广泛的合作。学校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全面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致力于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不断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和教育对外开放水平。

3、西安理工大学

西安理工大学是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入选高校,工信部与陕西省共建高校,陕西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陕西省国家“双一流”培育高校。学校是我国水利水电、装备制造行业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和科研中心之一。

学校积极推进“人才强校”战略,通过内培外引并举,实现了高层次人才队伍的持续稳定增长,已形成了一支高端引领的人才队伍。学校成立“谢赫特曼诺奖新材料研究院”,建设院士工作室12个,有外籍院士1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荣誉、团队、项目)40余人(个),其中全国优秀教师5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6人、国家杰青1人、国家优青6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7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5人;入选陕西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三秦英才引进计划)47人、“特支计划”25人、“三秦学者”创新团队2个、陕西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陕西省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30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7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教学名师、师德标兵等4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