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自动化类专业大学有哪些,排名比较好的院校是哪几所?
在广西招生自动化类专业的本科批高校一共有30所。在本省,只有桂林理工大学1所高校开设了自动化类专业;而在省外,有29所高校面向广西省招生自动化类专业,排名最好的学校是清华大学。
以下由快志愿提供的数据,按录取分高低,列出了在广西省招生自动化类专业排名较好的一本二本大学名单,包含公办和民办院校,并附上了2023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在广西招生自动化类专业(理工类)的省内本科批院校只有桂林理工大学1所,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02分。
排名 | 学校名称 | 招生专业 | 批次 | 分数线 |
---|---|---|---|---|
1 | 桂林理工大学 | 自动化类 | 本一批 | 502 |
在广西招生自动化类专业(理工类)的省外本科批院校一共有29所,排名前十的大学(含录取分数线)名单:清华大学(699分)、华中科技大学(653分)、西北工业大学(641分)、华南理工大学(636分)、中南大学(625分)、北京邮电大学(625分)、山东大学(620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617分)、华北电力大学(北京)(613分)、北京科技大学(607分)。
排名 | 学校名称 | 招生专业 | 批次 | 分数线 |
---|---|---|---|---|
1 | 清华大学 | 自动化类 | 本一批 | 699 |
2 | 华中科技大学 | 自动化类 | 本一批 | 653 |
3 | 西北工业大学 | 自动化类 | 本一批 | 641 |
4 | 华南理工大学 | 自动化类 | 本一批 | 636 |
5 | 中南大学 | 自动化类 | 本一批 | 625 |
6 | 北京邮电大学 | 自动化类 | 本一批 | 625 |
7 | 山东大学 | 自动化类 | 本一批 | 620 |
8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自动化类 | 本一批 | 617 |
9 |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 自动化类 | 本一批 | 613 |
10 | 北京科技大学 | 自动化类 | 本一批 | 607 | ... |
20 | 长安大学 | 自动化类 | 本一批 | 578 |
21 | 重庆邮电大学 | 自动化类 | 本一批 | 571 |
22 | 大连海事大学 | 自动化类 | 本一批 | 567 |
23 | 武汉科技大学 | 自动化类 | 本一批 | 560 |
24 | 湖南工业大学 | 自动化类 | 本一批 | 534 |
25 | 中南民族大学 | 自动化类 | 本一批 | 523 |
26 | 济南大学 | 自动化类 | 本一批 | 513 |
27 | 河南理工大学 | 自动化类 | 本二批 | 476 |
28 | 重庆工程学院 | 自动化类 | 本二批 | 398 |
29 | 重庆移通学院 | 自动化类 | 本二批 | 386 |
注:由于篇幅有限,以上仅列出了面向广西省招生自动化类专业的部分院校,完整名单可在新高考网AI志愿模拟填报助手查询,以下为院校简介,欢迎参考。
1、桂林理工大学
桂林理工大学是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管理为主的高校。学校源于1956年原国家重工业部在广西组建的桂林地质学校,历经五改归属、十易校名的发展历程,其中,1978年更名为桂林冶金地质学院,1993年更名为桂林工学院,2009年正式更名为桂林理工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曲久辉为学校名誉校长。
学校早在1987年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011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近五年来,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广西自然科学一等奖、科技进步一等奖、技术发明一等奖、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近70项。2020年,学校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000余件,进入全国高校百强,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一批技术成果成功应用于“中国天眼”、港珠澳大桥等重大工程和绿色建材、水污染防治等重点领域,在服务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22年,学校胡振光教授团队的成果在南宁落地转化,转让合同金额2500万元,创下广西单项科研成果转化新纪录。学校先后有4名教师6次参与南极科考,搜集南极陨石数量全国高校第一,是全国唯一开展南极陨石分类研究的高校。
2、西北工业大学
学校办学资源富集,学科特色鲜明。现有学生37000余名,教职工4100余人,占地面积310余万平方米,设有航空、航天、航海和国际教育学院、教育实验学院、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等25个学院和1个生命科学与医学部。拥有72个本科专业,3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3个学科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地球科学、数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临床医学、环境学/生态学和农业科学11个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其中,材料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3个学科进入前1‰,形成了以三航(航空、航天、航海)学科群为引领,3M(材料、机械、力学)学科群、3C(计算机、通信、控制)学科群、理科学科群、人文社科学科群和交叉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为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校坚持内培外引,师资力量雄厚。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校战略,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建设适应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统筹推进科技创新与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健全有利于人才发展和创新的评价体系。完善青年人才全链条培养制度,实施“翱翔人才计划”,构建特色化阶梯式人才培育体系,持续提升青年教师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能力。实施“翱翔团队计划”,通过个性化、有针对性的精准支持,促进团队“培育大人才、构建大平台、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设立人才特区,聘请全球优秀学者,开展前沿研究,促进学科交叉融合。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千方百计帮助教师成功,打造优质基础教育,提升人才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学校汇聚了一支由360余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为骨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包括全时两院院士1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0人,国家级领军人才169人,国家级青年人才185人,以及一大批行业领域专家、型号总师等国家级专家。现有国家级创新团队33个。2023年度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8人次。
3、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创办于1958年,原名北京化工学院,是新中国为“培养尖端科学发展所需的高级化工技术人才”而创建的一所高水平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北京化工大学肩负着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基础性、前瞻性科学研究以及原创性高新技术开发的使命。
学校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持续提升,现有2个国家级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素质教育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1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3个教育部虚拟教研室,5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7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市级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1个北京市级素质教育基地,1个北京高等学校优秀本科教学实验室,1个北京本科高校产学研深度协同育人平台。学校教学改革成果不断涌现,1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虚拟仿真“金课”,8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1门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6门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3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5门教育部双语示范课程,37门北京市级精品课程,22门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1门北京市级虚拟仿真“金课”,7门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北京高校教书育人“最美课堂”;1项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特等奖,4项全国本科院校化工类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竞赛一等奖,1部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4部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10部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20部北京高等教育优质本科教材课件;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8项、二等奖11项,北京市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42项、二等奖53项;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4人;国家级教学团队5 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1个,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