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环境工程专业大学有哪些,排名比较好的院校是哪几所?
在甘肃招生环境工程专业的本科批高校一共有124所。在本省,有7所高校开设了环境工程专业,排名最好的学校是西北师范大学;而在省外,有119所高校面向甘肃省招生环境工程专业,排名最好的学校是四川大学。
以下由快志愿提供的数据,按录取分高低,列出了在甘肃省招生环境工程专业排名较好的一本二本大学名单,包含公办和民办院校,并附上了2023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甘肃本省开设环境工程专业(理工类)的本科批院校一共有7所,排名前五的大学(含录取分数线)名单:西北师范大学(412分)、兰州理工大学(441分)、兰州交通大学(431分)、甘肃农业大学(421分)、兰州城市学院(373分)。
排名 | 学校名称 | 招生专业 | 批次 | 分数线 |
---|---|---|---|---|
1 | 西北师范大学 | 环境工程 | 本科批 | 473 |
2 | 兰州理工大学 | 环境工程 | 本科批 | 441 |
3 | 兰州交通大学 | 环境工程 | 本科批 | 432 |
4 | 兰州交通大学 | 环境工程 | 本科批 | 431 |
5 | 甘肃农业大学 | 环境工程 | 本科批 | 421 |
6 | 西北师范大学 | 环境工程 | 本科批 | 412 |
7 | 兰州城市学院 | 环境工程 | 本科批 | 373 |
在甘肃招生环境工程专业(理工类)的省外本科批院校一共有119所,排名前十的大学(含录取分数线)名单:四川大学(560分)、华东理工大学(540分)、深圳大学(527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523分)、河海大学(522分)、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520分)、中国海洋大学(515分)、天津工业大学(509分)、中南大学(507分)、西南石油大学(506分)。
排名 | 学校名称 | 招生专业 | 批次 | 分数线 |
---|---|---|---|---|
1 | 四川大学 | 环境工程 | 本科批 | 560 |
2 | 华东理工大学 | 环境工程 | 本科批 | 540 |
3 | 深圳大学 | 环境工程 | 本科批 | 527 |
4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环境工程 | 本科批 | 523 |
5 | 河海大学 | 环境工程 | 本科批 | 522 |
6 | 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 | 环境工程 | 本科批 | 520 |
7 | 中国海洋大学 | 环境工程 | 本科批 | 515 |
8 | 天津工业大学 | 环境工程 | 本科批 | 509 |
9 | 中南大学 | 环境工程 | 本科批 | 507 |
10 | 西南石油大学 | 环境工程 | 本科批 | 506 | ... |
110 |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 环境工程 | 本科批 | 373 |
111 |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 | 环境工程 | 本科批 | 365 |
112 | 潍坊科技学院 | 环境工程 | 本科批 | 361 |
113 | 文华学院 | 环境工程 | 本科批 | 361 |
114 |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 | 环境工程 | 本科批 | 361 |
115 | 武汉城市学院 | 环境工程 | 本科批 | 358 |
116 | 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 | 环境工程 | 本科批 | 357 |
117 |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 环境工程 | 本科批 | 356 |
118 | 河北地质大学华信学院 | 环境工程 | 本科批 | 341 |
119 | 盐城师范学院 | 环境工程 | 本科批 | 337 |
注:由于篇幅有限,以上仅列出了面向甘肃省招生环境工程专业的部分院校,完整名单可在新高考网AI志愿模拟填报助手查询,以下为院校简介,欢迎参考。
1、西北师范大学
【办学历史】西北师范大学为甘肃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建设的重点大学。其前身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发端于1902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12年改为“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改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与同时西迁的国立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共同组成西北联合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整体改组为西北联合大学下设的教育学院,后改为师范学院。1939年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独立设置,改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1941年迁往兰州。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继续在兰州办学,同时恢复北平师范大学(现北京师范大学)。1958年前学校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6所重点高师院校之一,1958年划归甘肃省领导,改称甘肃师范大学。1981年复名为西北师范学院。1988年定名为西北师范大学。2020年被列为甘肃省人民政府支持进入国家一流大学建设行列的省属高校。
【机构设置】1985年,教育部依托学校设立了教育部直属的、高等院校建制的“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与学校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两位一体的管理体制。1987年,国务院在学校建立了“藏族师资培训中心”。2012年,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依托学校设立了“西北师范大学华文教育基地”。2020年,获批“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和“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2021年,获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学校现设26个二级学院(65个系、3个教学部),3个孔子学院。现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研究院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研究中心7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其他部级研究中心3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5个,甘肃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1个,甘肃省基础研究创新群体9个,甘肃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甘肃省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9个,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基地1个,甘肃省两长国家文化公园研究中心1个,甘肃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甘肃省联合实验室3个,甘肃省高校产业研究院1个,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7个,甘肃省高校新型智库5个,甘肃省协同创新中心3个,其他各类省级研究平台21个。
2、青海大学
青海大学坐落于高原古城——夏都西宁。学校前身为青海工学院,始建于1958年。1960年11月,与青海农牧学院、青海医学院、青海财经学院合并为青海大学,1969年被撤销。1971年恢复青海工农学院,设有工、农两大学科。1988年恢复青海大学。1997年10月,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并入青海大学。2001年1月,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财经职业学院整建制划归青海大学,2004年青海医学院并入,组建成新的青海大学。
学校现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内一流建设学科4个、省内一流建设学科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6个,涉及二级学科20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有本科专业68个,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1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6个;有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一流课程12门,省级一流课程25门;获批国家级虚拟教研室2个,省级虚拟教研室3个。有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卓越计划项目9项、国家级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全国黄大年式教学团队2个、全国思政名师工作室1个、国家级教学名师2名。有国家级科研平台13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字头实验室6个,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复份库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部级科研平台36个,省级科研平台63个;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有部省合建盐湖化工、生态农牧大型系列研究设施,青海乡村振兴学院。2016年以来,学校获批科研项目3248项,其中主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1项,科研经费总计达21亿元,鉴定科研成果1104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全国争先创优奖3项,省部级及以上奖143项、青海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3人次。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全方位、多领域、有特色、高水平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先后加入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中国-中东欧高校联合会、泰中教育联盟、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大学联盟、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等国际学术组织和联盟。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获批“藏医药国际合作基地(青海)”。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马兰西亚理科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等签署合作协议,培养国际化人才。学校积极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三江源生态保护、高原农牧业、高原医学、藏医药学、盐湖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人才,为青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3、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地处世界级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桂林,是国家教育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高校,广西重点建设的“国内一流大学”高校,全国文明校园。有王城、育才、雁山3个校区,校园面积近4000亩,各类学生71000多人,各类教职工4000多人(含离退休人员),拥有省部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60余人次,其中国家级重大人才项目人选27人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西八桂学者、广西特聘专家、广西优秀专家、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等省部级人才140多人次。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综合实力稳居中国大学出版社前列,文化影响享誉国内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6年11月,作为全国首批转企试点的高校出版社,于2009年6月28日正式成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是中国首家地方大学出版社集团和广西首家出版集团。近年来,先后收购澳大利亚视觉出版集团和英国ACC出版集团,领先建成具有成熟的完整产业链的跨国出版集团。现拥有分别位于桂林、南宁、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以及美国、英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克罗地亚、日本等国家的30多家企业和分支机构。自建社以来,出版社集团共获得各级各类奖项1000余项,先后有30多种图书荣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出版政府奖(累计获奖数位居全国出版社第十位)、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累计获奖数位居全国出版社第四位)、“中国好书”、“世界最美的书”和“中国最美的书”等世界级、国家级图书大奖,多次实现广西出版企业在国家级重要奖项上零的突破;先后被评为全国高校教材管理先进集体、先进高校出版社、先进出版单位、全国版权示范单位,以及广西文化产业龙头企业等;连续10年进入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20强,其中,2023年排名居全国出版社第5名,位居大学出版社的第1名;5次获得商务部、中宣部等五部委联合颁授的“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是全国数字转型试点单位、知识服务模式(综合类)试点单位;曾被评为深圳读书月“年度致敬出版社”、上海书展“最有号召力的出版社”、北京图书订货会“读者最喜爱的出版社”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