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理工类大学排名2025最新排名榜

更新:2025-02-28 12:10:50 新高考网

江苏理工类大学有哪些?排名怎么样?

江苏理工类大学一共68所,其中江苏最好的理工类大学排名依次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排名第1)、南京理工大学(排名第2)、河海大学(排名第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排名第4)、南京邮电大学(排名第5)。

江苏理工类大学排名2025最新排名榜

以下为志愿模拟填报平台新高考网)将这些院校在本省(江苏省)的最低录取分进行排序,得出的江苏理工类大学排行榜,供2025年考生参考!

1、江苏理工类一本二本院校排名榜一览表(附2024物理类录取分数线)

排名学校名称类型2024最低分级别性质办学层次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理工655本科公办211,双一流,保研,研究生院,国防七子
2南京理工大学理工653本科公办211,双一流,国重点,保研,研究生院,国防七子
3河海大学理工643本科公办211,双一流,国重点,保研,研究生院,省部共建
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理工635本科公办双一流,国重点,保研,研究生院,省部共建
5南京邮电大学理工634本科公办双一流,省重点,保研,研究生院,省部共建
6南京工程学院理工594本科公办省属
7南京工业大学理工590本科公办省重点,保研,研究生院
8江苏科技大学理工569本科公办省重点,保研,研究生院
9苏州科技大学理工569本科公办研究生院
10常州大学理工565本科公办省重点,研究生院
11江苏海洋大学理工548本科公办省属,研究生院
12常熟理工学院理工541本科公办省属
13江苏理工学院理工541本科公办省属,研究生院
14常州工学院理工536本科公办
15金陵科技学院理工535本科公办
16淮阴工学院理工522本科公办省属
17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理工519本科公办省属
18盐城工学院理工516本科公办省属,研究生院
19东南大学成贤学院理工515本科民办
20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理工509本科民办
2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理工507本科民办省属
22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理工505本科民办
23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理工502本科民办省属
24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理工501本科民办省属

2、江苏理工类大专院校排名榜一览表(附2024物理类录取分数线)

排名学校名称类型2024最低分级别性质办学层次
1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理工490专科公办省属
2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理工485专科公办省属
3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理工480专科公办省属
4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理工479专科公办省属
5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理工477专科公办省属
6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理工477专科公办省属
7南京科技职业学院理工476专科公办省属
8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理工475专科公办
9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理工473专科公办
10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理工472专科公办省属
11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理工470专科公办省属
12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理工468专科公办省属
13泰州职业技术学院理工467专科公办省属
14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理工465专科公办
15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理工464专科公办省属
16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理工464专科公办
17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理工463专科公办
18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理工463专科公办省属
19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理工462专科公办
20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理工461专科公办省属
21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理工461专科公办
22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理工461专科公办省属
23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理工460专科公办省属
24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理工459专科公办省属
25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理工459专科公办省属
26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理工459专科公办省属
27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理工458专科公办省属
28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理工457专科公办省属
29太湖创意职业技术学院理工456专科民办省属
30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理工455专科公办省属
31正德职业技术学院理工449专科民办
32江海职业技术学院理工448专科民办省属
33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理工447专科公办省属
34沙洲职业工学院理工419专科公办
35江苏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理工386专科公办省属
36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理工355专科民办
37金肯职业技术学院理工332专科民办省属
38苏州高博职业学院理工330专科民办省属
39建东职业技术学院理工307专科民办省属
40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理工269专科民办
41硅湖职业技术学院理工247专科民办省属
42宿迁职业技术学院理工243专科民办
43炎黄职业技术学院理工220专科民办省属
44苏州托普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理工0专科民办

江苏理工类大学简介: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建于1952年10月,是新中国自己创办的第一批航空高等院校之一。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2011年,成为“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序列,现有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力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三个学科入选第二轮“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学校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2012年12月、2021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民航局先后签署协议共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 年、2023 年,工信部、教育部、江苏省先后两次签署协议,三方共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校科学研究能力持续增强。建校以来,学校获部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718项,其中国家奖82项,为共和国贡献了若干个第一,包括我国第一架无人驾驶大型靶机、第一架无人驾驶核试验取样机、第一架高原无人驾驶机、第一架无人驾驶直升机、第一架微型飞行器等,自主研制的“天巡一号”微小卫星成功发射。在基础研究领域,学校取得了“直升机广义涡流理论”“振动控制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理论”“飞机制造协调准确度与容差分配理论”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理论成果。在国防科技领域,学校参与了我国几乎所有航空重要型号的预研、技术攻关、试验研究,有多项技术在“嫦娥”系列等航天工程中得到了成功应用,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民经济领域,学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积极推进政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构建了“国际创新港+校地研究院+联合实验室+技术转移机构”成果转化模式,获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是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由创建于1953年的新中国军工科技最高学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分建而成,经历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工程学院、华东工程学院、华东工学院等发展阶段,1993年更名为南京理工大学。1995年,学校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0年,获批成立研究生院;2011年,获批建设“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7年,学校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2018年,王泽山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同年,学校成为工信部、教育部、江苏省共建高校。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厚德博学”的办学理念,秉持“进德修业,志道鼎新”的校训,弘扬“团结、献身、求是、创新”的校风,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动社会进步为使命,为党育英才、为国铸利器,围绕陆海空天信融合发展,向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进。

学校科技优势突出,标志性成果不断涌现。主动对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持续推进陆海空天信融合发展,为国防自主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现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个,前沿科学中心1个,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标准创新基地1个,国家级技术研究推广中心1个,国家级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个,国家级检测中心2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哲社基地)75个,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并以此为依托承担了一大批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产出了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发明了世界领先的全等式模块装药技术,作为总师单位研制的某型车载炮武器系统亮相国庆70周年阅兵式并列装部队;首创复杂装备系统动力学快速计算方法,建立多体系统发射动力学理论与技术体系;合成了全球首个氮五阴离子盐,成果在《Science》《Nature》发表,引领国际新型高能含能材料发展;发明高温PST钛铝单晶,攻克钛铝合金室温脆性大和服役温度低两大国际性难题,推动我国航空发动机核心技术发展;研制出国内首个固态图像增强器件和红外图像信号处理专用芯片。“十三五”以来,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271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奖17项,实现国家科学技术奖五大奖种全覆盖。学校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推动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被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在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河海大学

河海大学是一所拥有109年办学历史,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实施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双一流”建设以及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一百多年来,学校在治水兴邦的奋斗历程中发展壮大,被誉为“水利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和水利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学校在南京市、常州市设有西康路校区、江宁校区和常州校区。

学校坚持“四个面向”,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打造有组织科研范式,系统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行业需求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校拥有水灾害防御全国重点实验室和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含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和4个江苏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以保障国家水安全、服务高质量发展为己任,在水旱灾害防御、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建设、河湖生态环境治理、智慧水利建设、新能源开发等重点领域,紧密结合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西南水电开发、流域综合治理等重大工程建设管理,承担了一大批国家层面重点、重大研究计划和科研项目,实现一系列引领性、原创性和标志性成果产出。2010年以来,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30项,部省级科技成果奖1000余项。

猜你喜欢:

江苏的大学排名榜(2025最新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