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新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大学排名榜中,共分四个档次,全国一共有22所学校上榜!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大学排名前三强名单有,第一档(A+级):上海交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第二档(A级):四川大学、安徽医科大学;第三档(B+级):广州医科大学、河北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第四档(B级):桂林医学院、昆明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
全国有哪些大学开设了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各院校专业实力和排名如何?详见如下专业排行榜。
在如下软科发布的大学专业排名榜中可见,国内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排名最好的大学是上海交通大学,排名第一,实力最强!其次排名较好的是南方医科大学和四川大学,分别位列第二、第三名。
国内排名 | 开设院校 | 地区 | 专业 | 评级 |
---|---|---|---|---|
1 | 上海交通大学 | 上海 |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 | A+ |
2 | 南方医科大学 | 广州 |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 | A+ |
3 | 四川大学 | 成都 |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 | A |
4 | 安徽医科大学 | 合肥 |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 | A |
5 | 广州医科大学 | 广州 |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 | B+ |
6 | 河北医科大学 | 石家庄 |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 | B+ |
7 | 重庆医科大学 | 重庆 |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 | B+ |
8 | 徐州医科大学 | 徐州 |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 | B+ |
9 | 南京中医药大学 | 南京 |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 | B+ |
10 | 成都中医药大学 | 成都 |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 | B+ |
11 | 贵州医科大学 | 贵阳 |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 | B+ |
12 | 上海中医药大学 | 上海 |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 | B+ |
13 | 浙江中医药大学 | 杭州 |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 | B+ |
14 | 桂林医学院 | 桂林 |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 | B |
15 | 昆明医科大学 | 昆明 |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 | B |
16 | 天津中医药大学 | 天津 |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 | B |
17 | 皖南医学院 | 芜湖 |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 | B |
18 | 沈阳医学院 | 沈阳 |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 | B |
19 | 蚌埠医科大学 | 蚌埠 |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 | B |
20 | 山东中医药大学 | 济南 |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 | B |
21 | 陕西中医药大学 | 咸阳 |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 | B |
22 | 西南医科大学 | 泸州 |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 | B |
共22所大学上榜,完整见:https://www.hfplg.com/zhiyuan/ |
NO1、上海交通大学(排名第一)
上海交通大学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大学排名全国第1名,软科评级结果为A+。
十九世纪末,甲午战败,民族危难。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盛宣怀秉持“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信念,于1896年在上海创办了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建校伊始,学校即确立“求实学,务实业”的宗旨,以培养“第一等人才”为教育目标,精勤进取,笃行不倦,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已成为国内著名的高等学府,被誉为“东方麻省理工”。抗战时期,广大师生历尽艰难,移转租界,内迁重庆,坚持办学,不少学生投笔从戎,浴血沙场。解放前夕,广大师生积极投身民主革命,学校被誉为“民主堡垒”。
NO2、南方医科大学(排名第二)
南方医科大学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大学排名全国第2名,软科评级结果为A+。
师资队伍:学校现有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268人次,省级人才项目入选者374人次,其中:两院院士4人、双聘院士9人,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国家教学名师4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21人,长江学者22人,国家“杰青”21人,国家特支计划20人(青年拔尖人才6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8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8人,国家“优青”16人。其中,2022年入选国家特支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青年拔尖人才1人,实现广东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该项目上零的突破。
NO3、四川大学(排名第三)
四川大学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大学排名全国第3名,软科评级结果为A。
四川大学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目前,学校不断深化与国(境)外高水平大学开展“2+2”“3+1”“3+1+1”等模式的联合培养项目,与34个国家和地区的268所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与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和相关机构建立了四川大学九寨沟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中心、四川大学中德能源研究中心、四川大学中英联合材料研究所、四川大学—意大利国家研究会国际多功能聚合物和生物材料合作研究中心、川大—牛津华西消化道肿瘤中心联合研究中心、四川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中俄数学中心—成都基地等近20个国际高端科研合作平台。学校与香港理工大学共建了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与美国匹兹堡大学共建了四川大学匹兹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