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新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大学排名榜中,共分四个档次,全国一共有27所学校上榜!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大学排名前三强名单有,第一档(A+级):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第二档(A级):吉林大学、中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第三档(B+级):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成都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第四档(B级):西南交通大学、西安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
全国有哪些大学开设了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各院校专业实力和排名如何?详见如下专业排行榜。
在如下软科发布的大学专业排名榜中可见,国内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排名最好的大学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排名第一,实力最强!其次排名较好的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和吉林大学,分别位列第二、第三名。
国内排名 | 开设院校 | 地区 | 专业 | 评级 |
---|---|---|---|---|
1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武汉 | 资源勘查工程 | A+ |
2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青岛 | 资源勘查工程 | A+ |
3 | 吉林大学 | 长春 | 资源勘查工程 | A |
4 | 中南大学 | 长沙 | 资源勘查工程 | A |
5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北京 | 资源勘查工程 | A |
6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北京 | 资源勘查工程 | B+ |
7 | 成都理工大学 | 成都 | 资源勘查工程 | B+ |
8 | 中国矿业大学 | 徐州 | 资源勘查工程 | B+ |
9 | 长安大学 | 西安 | 资源勘查工程 | B+ |
10 | 西北大学 | 西安 | 资源勘查工程 | B+ |
11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北京 | 资源勘查工程 | B+ |
12 | 东北大学 | 沈阳 | 资源勘查工程 | B+ |
13 | 西南石油大学 | 成都 | 资源勘查工程 | B+ |
14 | 合肥工业大学 | 合肥 | 资源勘查工程 | B+ |
15 | 太原理工大学 | 太原 | 资源勘查工程 | B+ |
16 | 长江大学 | 荆州 | 资源勘查工程 | B+ |
17 | 西南交通大学 | 成都 | 资源勘查工程 | B |
18 | 西安科技大学 | 西安 | 资源勘查工程 | B |
19 | 桂林理工大学 | 桂林 | 资源勘查工程 | B |
20 | 福州大学 | 福州 | 资源勘查工程 | B |
21 | 东北石油大学 | 大庆 | 资源勘查工程 | B |
22 | 山东科技大学 | 青岛 | 资源勘查工程 | B |
23 | 东华理工大学 | 抚州 | 资源勘查工程 | B |
24 | 河南理工大学 | 焦作 | 资源勘查工程 | B |
25 | 兰州大学 | 兰州 | 资源勘查工程 | B |
26 | 青海大学 | 西宁 | 资源勘查工程 | B |
27 | 西安石油大学 | 西安 | 资源勘查工程 | B |
共27所大学上榜,完整见:https://www.hfplg.com/zhiyuan/ |
NO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排名第一)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大学排名全国第1名,软科评级结果为A+。
中国地质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 是国家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国地质大学位于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光谷科创大走廊腹地,现有南望山校区、未来城校区,在北京周口店、河北北戴河、湖北秭归和巴东设有野外地质教学实习基地。学校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学科涵盖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门类,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一级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
NO2、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排名第二)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大学排名全国第2名,软科评级结果为A+。
学科专业覆盖石油石化工业的各个领域,石油主干学科总体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有1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博士学位授权自主设置二级学科,9个博士授权自主设置交叉学科,4种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60个本科招生专业,11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矿产普查与勘探、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化学工艺、油气储运工程等5个国家重点学科,以及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工业催化等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计算机科学、环境与生态学、社会科学总论、数学等8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化学、地球科学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2个一级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计划。
NO3、吉林大学(排名第三)
吉林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大学排名全国第3名,软科评级结果为A。
学校聚焦世界名校合作,逐步完善全球合作网络,目前已经与40个国家和地区的302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排名世界前100名的48所,前200名的67所。学校与12个国家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共建了44个中外合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