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新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大学排名榜中,共分四个档次,全国一共有103所学校上榜!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大学排名前三强名单有,第一档(A+级):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第二档(A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华大学;第三档(B+级):上海大学、深圳大学、南昌大学;第四档(B级):安徽工业大学、南昌航空大学、天津科技大学。
全国有哪些大学开设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各院校专业实力和排名如何?详见如下专业排行榜。
在如下软科发布的大学专业排名榜中可见,国内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排名最好的大学是清华大学,排名第一,实力最强!其次排名较好的是浙江大学和四川大学,分别位列第二、第三名。
国内排名 | 开设院校 | 地区 | 专业 | 评级 |
---|---|---|---|---|
1 | 清华大学 | 北京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A+ |
2 | 浙江大学 | 杭州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A+ |
3 | 四川大学 | 成都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A+ |
4 | 复旦大学 | 上海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A+ |
5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合肥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A |
6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哈尔滨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A |
7 | 东华大学 | 上海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A |
8 | 北京理工大学 | 北京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A |
9 | 华南理工大学 | 广州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A |
10 | 西北工业大学 | 西安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A |
11 | 南京理工大学 | 南京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A |
12 | 吉林大学 | 长春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A |
13 | 苏州大学 | 苏州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A |
14 | 武汉理工大学 | 武汉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A |
15 | 华东理工大学 | 上海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A | ... |
89 | 沈阳工业大学 | 沈阳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B |
90 |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 抚顺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B |
91 | 北京印刷学院 | 北京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B |
92 | 四川轻化工大学 | 自贡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B |
93 | 安徽理工大学 | 淮南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B |
94 | 聊城大学 | 聊城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B |
95 | 延边大学 | 延吉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B |
96 | 鲁东大学 | 烟台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B |
97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长沙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B |
98 | 西安科技大学 | 西安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B |
99 | 东莞理工学院 | 东莞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B |
100 | 重庆理工大学 | 重庆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B |
101 | 陕西理工大学 | 汉中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B |
102 | 中南民族大学 | 武汉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B |
103 | 南华大学 | 衡阳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B |
共103所大学上榜,完整见:https://www.hfplg.com/zhiyuan/ |
NO1、清华大学(排名第一)
清华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大学排名全国第1名,软科评级结果为A+。
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设有文、法、理、工、农等5个学院、26个系。
NO2、浙江大学(排名第二)
浙江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大学排名全国第2名,软科评级结果为A+。
浙江大学紧紧围绕“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核心要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构建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卓越教育体系,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领导者。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涌现出大批著名科学家、文化大师以及各行各业的精英翘楚,包括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4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位“八一勋章”获得者、1位全军挂像英模、5位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6位“最美奋斗者”和220余位两院院士等杰出典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积极贡献。
NO3、四川大学(排名第三)
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大学排名全国第3名,软科评级结果为A+。
四川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深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办学基础和以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校风“严谨、勤奋、求是、创新”为核心的川大精神。近年来,学校围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川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确立了“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现代大学办学理念,建立了“以院系为管理重心,以教师为办学主体,以学生为育人中心”的管理运行新机制,提出了“精英教育、质量为本、科教结合、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确立了培养“具有崇高理想信念、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的人才培养目标。面向新时代,学校将更加聚焦和强化“厚通识、宽视野、多交叉”,让“开放、包容、厚重、大气”的文化特质成为每一个川大学子的人生底色,让“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成为每一个川大学子的人生境界。学校建“金专”、铸“金课”,持续推行“探究式—小班化”等课程教学改革,扎实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擦亮“川大通识教育”名片,以内涵式发展推进教育升级。学校成功举办10届“国际课程周”,开展了“大川视界”学生海外访学计划。学校有全国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示范中心1个,国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及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9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9个,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9个。2003年以来,学校获批立项2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93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1个,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31项(其中特等奖1项)、国家级一流课程64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2门、精品资源共享课3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9门,主编或副主编14种教材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奖(高等教育类)。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1个(研究生)。2015年以来,学校共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27项,金奖数位居全国第四,近三年在“挑战杯”国赛中获得特等奖和金奖11项。学校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3.7万余人,硕博士研究生2.9万余人,外国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近3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