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学排名榜中,共分四个档次,全国一共有243所学校上榜!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学排名前三强名单有,第一档(A+级):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第二档(A级):北京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第三档(B+级):河南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辽宁大学;第四档(B级):兰州财经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东莞理工学院。
全国有哪些大学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各院校专业实力和排名如何?详见如下专业排行榜。
在如下软科发布的大学专业排名榜中可见,国内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排名最好的大学是中国人民大学,排名第一,实力最强!其次排名较好的是南开大学和厦门大学,分别位列第二、第三名。
国内排名 | 开设院校 | 地区 | 专业 | 评级 |
---|---|---|---|---|
1 | 中国人民大学 | 北京 | 人力资源管理 | A+ |
2 | 南开大学 | 天津 | 人力资源管理 | A+ |
3 | 厦门大学 | 厦门 | 人力资源管理 | A+ |
4 | 武汉大学 | 武汉 | 人力资源管理 | A+ |
5 | 北京大学 | 北京 | 人力资源管理 | A+ |
6 | 上海交通大学 | 上海 | 人力资源管理 | A+ |
7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北京 | 人力资源管理 | A+ |
8 | 西南财经大学 | 成都 | 人力资源管理 | A+ |
9 | 四川大学 | 成都 | 人力资源管理 | A+ |
10 | 北京师范大学 | 北京 | 人力资源管理 | A |
11 | 西安交通大学 | 西安 | 人力资源管理 | A |
12 | 中央财经大学 | 北京 | 人力资源管理 | A |
13 | 吉林大学 | 长春 | 人力资源管理 | A |
14 | 上海财经大学 | 上海 | 人力资源管理 | A |
15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武汉 | 人力资源管理 | A | ... |
229 | 乐山师范学院 | 乐山 | 人力资源管理 | B |
230 | 河南工程学院 | 郑州 | 人力资源管理 | B |
231 | 蚌埠工商学院 | 蚌埠 | 人力资源管理 | B |
232 | 山东管理学院 | 济南 | 人力资源管理 | B |
233 |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 廊坊 | 人力资源管理 | B |
234 | 韶关学院 | 韶关 | 人力资源管理 | B |
235 | 四川旅游学院 | 成都 | 人力资源管理 | B |
236 | 四川民族学院 | 康定 | 人力资源管理 | B |
237 | 福建商学院 | 福州 | 人力资源管理 | B |
238 | 河南科技学院 | 新乡 | 人力资源管理 | B |
239 | 宿州学院 | 宿州 | 人力资源管理 | B |
240 | 宝鸡文理学院 | 宝鸡 | 人力资源管理 | B |
241 |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 | 兰州 | 人力资源管理 | B |
242 | 内蒙古师范大学 | 呼和浩特 | 人力资源管理 | B |
243 | 宿迁学院 | 宿迁 | 人力资源管理 | B |
共243所大学上榜,完整见:https://www.hfplg.com/zhiyuan/ |
NO1、中国人民大学(排名第一)
中国人民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学排名全国第1名,软科评级结果为A+。
从陕北公学时期至今,学校共培养了37余万名高水平建设者和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新中国法学、新闻学等学科的第一位博士,人文社会科学第一位外国留学生博士,第一批政治经济学、世界经济、货币银行学、统计学等专业的博士皆出自中国人民大学。对中国改革开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篇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东方风来满眼春》均出自人大人之手。进入新时代,学校以“复兴栋梁、强国先锋”为人才培养目标,教育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勇当开路先锋、争当事业闯将。截至2023年1月,学校有在学学生28649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1768人、硕士生11837人、博士生5044人。
NO2、南开大学(排名第二)
南开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学排名全国第2名,软科评级结果为A+。
学校是国内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之一,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了文理并重、基础宽厚、突出应用与创新的办学特色。学校有专业学院28个,学科门类覆盖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农、医、教、艺等。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6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覆盖35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一级学科天津市重点学科32个。在全球学科评价体系中,前1%学科16个,化学和材料科学进入前1‰。
NO3、厦门大学(排名第三)
厦门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学排名全国第3名,软科评级结果为A+。
学校设有300多个研究机构。其中,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牵头单位),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3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高端智库(培育)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