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新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大学排名榜中,共分四个档次,全国一共有106所学校上榜!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大学排名前三强名单有,第一档(A+级):西安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第二档(A级):华北电力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第三档(B+级):上海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东北大学;第四档(B级):西华大学、广西大学、山东科技大学。
全国有哪些大学开设了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各院校专业实力和排名如何?详见如下专业排行榜。
在如下软科发布的大学专业排名榜中可见,国内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排名最好的大学是西安交通大学,排名第一,实力最强!其次排名较好的是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分别位列第二、第三名。
国内排名 | 开设院校 | 地区 | 专业 | 评级 |
---|---|---|---|---|
1 | 西安交通大学 | 西安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A+ |
2 | 清华大学 | 北京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A+ |
3 | 上海交通大学 | 上海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A+ |
4 | 华中科技大学 | 武汉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A+ |
5 | 华北电力大学 | 北京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A |
6 | 天津大学 | 天津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A |
7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哈尔滨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A |
8 | 重庆大学 | 重庆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A |
9 | 东南大学 | 南京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A |
10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合肥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A |
11 | 大连理工大学 | 大连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A |
12 | 北京理工大学 | 北京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A |
13 | 北京科技大学 | 北京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A |
14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北京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A |
15 | 西北工业大学 | 西安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A | ... |
92 |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 沈阳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B |
93 | 贵州大学 | 贵阳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B |
94 | 东莞理工学院 | 东莞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B |
95 | 哈尔滨理工大学 | 哈尔滨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B |
96 | 河北科技大学 | 石家庄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B |
97 | 内蒙古工业大学 | 呼和浩特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B |
98 | 四川农业大学 | 雅安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B |
99 | 三峡大学 | 宜昌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B |
100 | 南华大学 | 衡阳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B |
101 | 烟台大学 | 烟台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B |
102 | 北方工业大学 | 北京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B |
103 |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 北京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B |
104 | 天津理工大学 | 天津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B |
105 | 安徽建筑大学 | 合肥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B |
106 | 集美大学 | 厦门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B |
共106所大学上榜,完整见:https://www.hfplg.com/zhiyuan/ |
NO1、西安交通大学(排名第一)
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大学排名全国第1名,软科评级结果为A+。
学校医学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以服务人民生命健康需求为导向,以国家医学中心建设为契机,以新医科建设为抓手,以医工交叉为突破点,加速促进医工、医理、医文交叉融合,推进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医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加快推进医学前沿研究,构建具有交大特色和示范效应的医学教育新体系,推动附属医院高质量发展,实现医学学科突破发展,建成一流医学学科,服务健康中国建设。
NO2、清华大学(排名第二)
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大学排名全国第2名,软科评级结果为A+。
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设有文、法、理、工、农等5个学院、26个系。
NO3、上海交通大学(排名第三)
上海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大学排名全国第3名,软科评级结果为A+。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75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和艺术等9个学科门类;新世纪以来共获61项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39项为第一完成单位);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国家级教学名师9人,上海市教学名师36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6个,上海市教学团队15个;有国家级视频公开课1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9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7门,上海市精品课程183门;有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7门,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语课程53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