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大学有哪些(2025最新排名榜一览)

更新:2024-10-13 17:41:55 新高考网

一、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大学有哪些

在最新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大学排名榜中,共分四个档次,全国一共有23所学校上榜!

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大学排名前三强名单有,第一档(A+级):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西安科技大学;第二档(A级):南京工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第三档(B+级):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安徽理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第四档(B级):中国民航大学、中北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

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大学有哪些(最新排名榜一览)

全国有哪些大学开设了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各院校专业实力和排名如何?详见如下专业排行榜。

二、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大学排名一览表(2025最新)

在如下软科发布的大学专业排名榜中可见,国内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排名最好的大学是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排名第一,实力最强!其次排名较好的是西安科技大学和南京工业大学,分别位列第二、第三名。

国内排名开设院校地区专业评级
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应急技术与管理A+
2西安科技大学西安应急技术与管理A+
3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应急技术与管理A
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应急技术与管理A
5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应急技术与管理B+
6安徽理工大学淮南应急技术与管理B+
7太原理工大学太原应急技术与管理B+
8河南理工大学焦作应急技术与管理B+
9江苏大学镇江应急技术与管理B+
10武汉工程大学武汉应急技术与管理B+
11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阜新应急技术与管理B+
12常州大学常州应急技术与管理B+
13湖南科技大学湘潭应急技术与管理B+
14中国民航大学天津应急技术与管理B
15中北大学太原应急技术与管理B
16石家庄铁道大学石家庄应急技术与管理B
17西南科技大学绵阳应急技术与管理B
18西华大学成都应急技术与管理B
19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应急技术与管理B
20成都大学成都应急技术与管理B
21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北京应急技术与管理B
22太原科技大学太原应急技术与管理B
23鲁东大学烟台应急技术与管理B
共23所大学上榜,完整见:https://www.hfplg.com/zhiyuan/

三、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大学排名前三的大学简介

NO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排名第一)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大学排名全国第1名,软科评级结果为A+。

学校推动国内外合作交流,拥有我国首家以能源与安全为特色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中关村能源与安全科技园”和“中国矿业大学留学人员创业园”。与国内12所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联合发起成立“北京高科大学联盟”,与来自11个国家的高校共同发起成立“一带一路”矿业高校联盟,连续获批“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6个。与84所世界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签订校际合作协议,与80家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目前,学校与北京、天津、鄂尔多斯等城市共建了一批协同创新机构,持续助力国家、地区和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

NO2、西安科技大学(排名第二)

西安科技大学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大学排名全国第2名,软科评级结果为A+。

学校是应急管理部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实施高校、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实施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高校、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陕西省“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我国西部重要的能源、安全领域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2004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2022年,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实现历史性突破。学校工程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校先后荣获“陕西省绿色学校”、陕西省教育系统“文明校园”、“平安校园”、西安市“园林化单位”称号。

NO3、南京工业大学(排名第三)

南京工业大学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大学排名全国第3名,软科评级结果为A。

学校重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主动将创新链对接产业链,推动产学研深入合作。南京工业大学科技园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南京工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拥有国家知识产权培训(江苏)基地。学校推进校地融合、产教融合,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了数十家新型研发机构、产业研究院和产业学院。现有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省级重点产业学院2个,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工作站示范基地1个,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工作站18个。学校加强校企合作,与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华润有限公司等央企、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十二五”以来,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级各类课题万余项,科技经费突破70亿元,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为相关行业、江苏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