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新贸易经济专业大学排名榜中,共分四个档次,全国一共有24所学校上榜!
贸易经济专业大学排名前三强名单有,第一档(A+级):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第二档(A级):西安交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第三档(B+级):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第四档(B级):西安财经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云南财经大学。
全国有哪些大学开设了贸易经济专业?各院校专业实力和排名如何?详见如下专业排行榜。
在如下软科发布的大学专业排名榜中可见,国内贸易经济专业排名最好的大学是中国人民大学,排名第一,实力最强!其次排名较好的是中央财经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分别位列第二、第三名。
国内排名 | 开设院校 | 地区 | 专业 | 评级 |
---|---|---|---|---|
1 | 中国人民大学 | 北京 | 贸易经济 | A+ |
2 | 中央财经大学 | 北京 | 贸易经济 | A+ |
3 | 西安交通大学 | 西安 | 贸易经济 | A |
4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武汉 | 贸易经济 | A |
5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 北京 | 贸易经济 | B+ |
6 | 南京财经大学 | 南京 | 贸易经济 | B+ |
7 | 北京工商大学 | 北京 | 贸易经济 | B+ |
8 | 重庆工商大学 | 重庆 | 贸易经济 | B+ |
9 | 安徽财经大学 | 蚌埠 | 贸易经济 | B+ |
10 | 南京审计大学 | 南京 | 贸易经济 | B+ |
11 | 湖南工商大学 | 长沙 | 贸易经济 | B+ |
12 | 河北经贸大学 | 石家庄 | 贸易经济 | B+ |
13 |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 郑州 | 贸易经济 | B+ |
14 | 山西财经大学 | 太原 | 贸易经济 | B+ |
15 | 西安财经大学 | 西安 | 贸易经济 | B |
16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 北京 | 贸易经济 | B |
17 | 云南财经大学 | 昆明 | 贸易经济 | B |
18 | 内蒙古财经大学 | 呼和浩特 | 贸易经济 | B |
19 | 兰州财经大学 | 兰州 | 贸易经济 | B |
20 |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 郑州 | 贸易经济 | B |
21 |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 南京 | 贸易经济 | B |
22 | 成都师范学院 | 成都 | 贸易经济 | B |
23 | 曲阜师范大学 | 济宁 | 贸易经济 | B |
24 | 哈尔滨商业大学 | 哈尔滨 | 贸易经济 | B |
共24所大学上榜,完整见:https://www.hfplg.com/zhiyuan/ |
NO1、中国人民大学(排名第一)
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经济专业大学排名全国第1名,软科评级结果为A+。
中国人民大学以“独树一帜的人文社会科学”为学科整体建设目标,致力于构建“引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卓越的基础学科、顶尖的社科学科、创新的交叉学科”学科布局。目前学校拥有8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8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均居全国第一。学校设有学士学位专业85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69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41个,拥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3个,拥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6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1个。在教育部2017年公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中国人民大学获评A类学科的总数共14个,其中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统计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获评A+,政治学、哲学获评A,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中国史、中国语言文学获评A-,A+学科数量位列全国高校第四;在教育部首轮“双一流”建设评价中,学校14个一流学科表现优异,继续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理工学科按照“卓越的基础学科”定位不断优化布局并迅速发展,有力推动了学校创新交叉学科发展。
NO2、中央财经大学(排名第二)
中央财经大学贸易经济专业大学排名全国第2名,软科评级结果为A+。
学校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与世界知名高校、国际组织及跨国企业等190余家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积极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10个学位项目获得AMBA、英国精算师协会等知名国际组织的认证。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实现了本硕博层次的全覆盖。学校获批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承担国家援外项目以来,先后对来自近百个发展中国家2000余名政府高级官员进行培训。
NO3、西安交通大学(排名第三)
西安交通大学贸易经济专业大学排名全国第3名,软科评级结果为A。
迁校以来,学校创造了30000余项科研成果,其中241项获得国家三大奖,产生了数以千亿计的经济社会效益。学校依托学科与人才培养优势,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政府、大中型企业联合建立研发中心,注重解决行业关键性技术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