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新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大学排名榜中,共分四个档次,全国一共有146所学校上榜!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大学排名前三强名单有,第一档(A+级):清华大学、东华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第二档(A级):中国美术学院、广东工业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第三档(B+级):齐齐哈尔大学、温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第四档(B级):梧州学院、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广西艺术学院。
全国有哪些大学开设了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各院校专业实力和排名如何?详见如下专业排行榜。
在如下软科发布的大学专业排名榜中可见,国内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排名最好的大学是清华大学,排名第一,实力最强!其次排名较好的是东华大学和浙江理工大学,分别位列第二、第三名。
国内排名 | 开设院校 | 地区 | 专业 | 评级 |
---|---|---|---|---|
1 | 清华大学 | 北京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A+ |
2 | 东华大学 | 上海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A+ |
3 | 浙江理工大学 | 杭州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A+ |
4 | 北京服装学院 | 北京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A+ |
5 | 江南大学 | 无锡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A+ |
6 | 中国美术学院 | 杭州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A |
7 | 广东工业大学 | 广州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A |
8 | 中央美术学院 | 北京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A |
9 | 武汉纺织大学 | 武汉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A |
10 | 苏州大学 | 苏州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A |
11 | 南京艺术学院 | 南京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A |
12 |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 济南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A |
13 | 四川大学 | 成都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A |
14 | 四川美术学院 | 重庆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A |
15 | 广州美术学院 | 广州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A | ... |
132 |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 长春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B |
133 | 昆明学院 | 昆明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B |
134 | 三明学院 | 三明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B |
135 | 四川轻化工大学 | 自贡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B |
136 | 宿州学院 | 宿州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B |
137 | 徐州工程学院 | 徐州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B |
138 | 长沙学院 | 长沙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B |
139 | 哈尔滨华德学院 | 哈尔滨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B |
140 | 岭南师范学院 | 湛江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B |
141 | 西南民族大学 | 成都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B |
142 | 燕京理工学院 | 廊坊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B |
143 |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 | 杭州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B |
144 | 广州新华学院 | 广州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B |
145 | 辽宁传媒学院 | 沈阳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B |
146 | 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 苏州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B |
共146所大学上榜,完整见:https://www.hfplg.com/zhiyuan/ |
NO1、清华大学(排名第一)
清华大学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大学排名全国第1名,软科评级结果为A+。
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设有文、法、理、工、农等5个学院、26个系。
NO2、东华大学(排名第二)
东华大学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大学排名全国第2名,软科评级结果为A+。
学校的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12年实业家张謇创办的纺织染传习所。1951年建校,时名华东纺织工学院。1960年,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81年,成为中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大学之一。1985年,更名为中国纺织大学。1998年,被确定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1999年,更名为东华大学。2017年,列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NO3、浙江理工大学(排名第三)
浙江理工大学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大学排名全国第3名,软科评级结果为A+。
学校扎实推进学科专业建设。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5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7种,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拥有省重点建设高校优势特色学科2个、省一流学科A类6个、一流学科B类6个;化学、材料科学和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5‰。现有本科招生专业58个,其中“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28个,国家(教育部)特色专业8个,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6个,“双万计划”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9个,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专业7个、通过住建部认证专业1个、通过新文科认证专业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