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新统计学专业大学排名榜中,共分四个档次,全国一共有119所学校上榜!
统计学专业大学排名前三强名单有,第一档(A+级):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第二档(A级):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开大学;第三档(B+级):东北财经大学、东南大学、湖南大学;第四档(B级):广西师范大学、吉林财经大学、长春工业大学。
全国有哪些大学开设了统计学专业?各院校专业实力和排名如何?详见如下专业排行榜。
在如下软科发布的大学专业排名榜中可见,国内统计学专业排名最好的大学是北京大学,排名第一,实力最强!其次排名较好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和厦门大学,分别位列第二、第三名。
国内排名 | 开设院校 | 地区 | 专业 | 评级 |
---|---|---|---|---|
1 | 北京大学 | 北京 | 统计学 | A+ |
2 | 中国人民大学 | 北京 | 统计学 | A+ |
3 | 厦门大学 | 厦门 | 统计学 | A+ |
4 | 华东师范大学 | 上海 | 统计学 | A+ |
5 | 北京师范大学 | 北京 | 统计学 | A |
6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合肥 | 统计学 | A |
7 | 南开大学 | 天津 | 统计学 | A |
8 | 复旦大学 | 上海 | 统计学 | A |
9 | 清华大学 | 北京 | 统计学 | A |
10 | 上海财经大学 | 上海 | 统计学 | A |
11 | 西南财经大学 | 成都 | 统计学 | A |
12 | 东北师范大学 | 长春 | 统计学 | A |
13 | 上海交通大学 | 上海 | 统计学 | A |
14 | 中山大学 | 广州 | 统计学 | A |
15 | 武汉大学 | 武汉 | 统计学 | A | ... |
105 | 内蒙古大学 | 呼和浩特 | 统计学 | B |
106 | 汕头大学 | 汕头 | 统计学 | B |
107 | 中北大学 | 太原 | 统计学 | B |
108 | 太原理工大学 | 太原 | 统计学 | B |
109 | 上海师范大学 | 上海 | 统计学 | B |
110 |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 | 珠海 | 统计学 | B |
111 | 江西师范大学 | 南昌 | 统计学 | B |
112 | 宁波诺丁汉大学 | 宁波 | 统计学 | B |
113 | 安徽工程大学 | 芜湖 | 统计学 | B |
114 | 贵州民族大学 | 贵阳 | 统计学 | B |
115 | 湖北经济学院 | 武汉 | 统计学 | B |
116 | 河南科技大学 | 洛阳 | 统计学 | B |
117 | 中国民航大学 | 天津 | 统计学 | B |
118 | 华南农业大学 | 广州 | 统计学 | B |
119 | 西安工程大学 | 西安 | 统计学 | B |
共119所大学上榜,完整见:https://www.hfplg.com/zhiyuan/ |
NO1、北京大学(排名第一)
北京大学统计学专业大学排名全国第1名,软科评级结果为A+。
近年来,在“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支持下,北京大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将北大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的北京大学已经成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国际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窗口。
NO2、中国人民大学(排名第二)
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专业大学排名全国第1名,软科评级结果为A+。
长期以来,中国人民大学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作出了奠基性、引领性贡献,新中国的经济学、法学、新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诸多学科由中国人民大学首先创立并走向全国。进入新时代,学校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积极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加快构建以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为内核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学校主持构建了“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经济学学科建设共同体”、世界人文社会科学高校联盟、国际文化交流学术联盟等平台,开设了全球首个“管理学三学士国际项目”。截至2023年1月,学校同61个国家和地区的306所高校和国际组织建立了伙伴关系,参与了8所海外孔子学院建设。
NO3、厦门大学(排名第三)
厦门大学统计学专业大学排名全国第3名,软科评级结果为A+。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近300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占比74.3%。共有两院院士32人(含双聘18人),文科资深教授1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2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30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9人、特岗学者2人、青年学者2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0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38人、青年拔尖人才17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8人;国家创新研究群体1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2项、教育部创新团队9个,国家级教学名师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