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产化工专业大学有哪些(最新排名榜一览2025)

更新:2024-10-09 07:51:46 新高考网

一、林产化工专业大学有哪些

在最新林产化工专业大学排名榜中,共分三个档次,全国一共有5所学校上榜!

林产化工专业大学排名前三强名单有,第一档(A+级):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第二档(B+级):南京林业大学;第三档(B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林产化工专业大学有哪些(最新排名榜一览)

全国有哪些大学开设了林产化工专业?各院校专业实力和排名如何?详见如下专业排行榜。

二、林产化工专业大学排名一览表(2025最新)

在如下软科发布的大学专业排名榜中可见,国内林产化工专业排名最好的大学是北京林业大学,排名第一,实力最强!其次排名较好的是东北林业大学和南京林业大学,分别位列第二、第三名。

国内排名开设院校地区专业评级
1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产化工A+
2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林产化工A+
3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产化工B+
4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咸阳林产化工B
5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沙林产化工B
共5所大学上榜,完整见:https://www.hfplg.com/zhiyuan/

三、林产化工专业大学排名前三的大学简介

NO1、北京林业大学(排名第一)

北京林业大学林产化工专业大学排名全国第1名,软科评级结果为A+。

  历史积淀深厚。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农业科林学目。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北京农业大学森林系与河北农学院森林系合并,成立北京林学院。1956年,北京农业大学造园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部分并入学校。1960年被列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1981年成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1985年更名为北京林业大学。1996年被国家列为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0年,由原国家林业局划归教育部直属管理。同年,经教育部批准试办研究生院。2001年获教育部和国家林业局共建支持。2004年正式成立研究生院。2005年获得本科自主选拔录取资格。2008年,成为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试点高校。2011年与其他10所行业特色高校参与组建北京高科大学联盟。2012年,牵头成立中国第一个林业协同创新中心——“林木资源高效培育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2016年,学校“林木分子设计育种高精尖创新中心”入选北京市第二批高精尖创新中心。2017年,首批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林学和风景园林学两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2019年,生态修复工程学、城乡人居生态环境学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名单。2021年,成功获批雄安校区,成为首批入驻雄安的高校。2022年,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林学、风景园林学两个学科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NO2、东北林业大学(排名第二)

东北林业大学林产化工专业大学排名全国第2名,软科评级结果为A+。

历史沿革。学校创建于1952年7月,原名东北林学院,是在浙江大学农学院森林系和东北农学院森林系基础上建立的,由国家林业部直属管理。1985年8月更名为东北林业大学。2000年2月,由国家林业局划归教育部直属管理。2005年10月,经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教育部批准,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0年11月,教育部和国家林业局签署合作共建协议。2011年6月,成为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2012年3月,教育部与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共建协议。2017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双一流”建设高校。2022年2月,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NO3、南京林业大学(排名第三)

南京林业大学林产化工专业大学排名全国第3名,软科评级结果为B+。

  学校充分发挥林科优势,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碳中和、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和现代林业高质量发展。“十三五”以来,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课题3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58项,国家“优青”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92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3项。在《Nature》《Science》《PNAS》等国际顶刊发表高水平论文12篇,SCI 论文数量年均增长72%,ESI高被引论文230篇;授权发明专利数年均增长59%,审定良种42个,制/修订国家标准33项。学校先后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60余项、省部级科技奖励40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十三五”以来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项56项、人文社科类奖励1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中国优秀专利奖4项。建有“林木遗传与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林木生物质低碳高效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机电产品包装生物质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南方现代林业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林产化学与材料国际创新高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等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50余个。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研究院、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智库等智库建设成果丰硕,研究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领导批示30余份、被国家及省部级政策采纳采用15份,持续发布《生态林业蓝皮书》和《生态文明绿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