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大类招生的全称是按学科大类招生,是指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通常是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招生。学生入校后,经过1~2年的基础培养,再根据兴趣和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
大类招生是相对于按专业招生而言的,是高校实行“通才教育”的一种改革。
1、专业名称
与专业招生相比,按类招生的专业类名称 没有专业名称划分得详细,一般是某一学科领域内的一级学科或者二级学科。
例如:能源动力类包括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
社会学类包含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等。
2、招生计划
对于按类招生的学院,学校招生计划数不再按专业划分,而是下达到按 当年计划招生的专业类,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只需填报相应的大类,不需要选择确定自己就读的具体专业。
3、培养模式
不同的高校在按类招生的过程中结合本校的教学资源、学科建设、专业布局、院系建制、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就业方向等问题制定相关的培养模式, 彼此之间也不尽相同。即便是同一高校内,不同类别的培养模式、分流时间等也会有所区别。
4、培养过程
在培养期间,同一专业类招生录取的考生第一或前两个学年在同一个教学平台上进行本专业类的通识课程学习。之后,学生会结合个人的爱好、特长,考虑自身的条件、学校教学资源情况及就业状况,积极接受导师的指导,再根据学生志愿和学校有关规定,由学生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而进入相应的专业学习。
也就是说,专业招生一旦录取,那么在大学里到毕业的时候都只会学习这一个专业,而大类招生会在大学的时候,按照成绩、综合评价等因素进行分流,也就是到了大学再具体的选择专业学习。
1、按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招生
这是目前 大部分高校实行的大类招生形式。这种招生方式中的专业类所包含专业一般具有学科相近性,把一些特点相似或者具有相同属性的系科或专业方向合并在一起招生。等大二或大三再分流到不同的专业进行具体专业课程学习。
2、按院系招生
按院系招生的高校,一般是一个学院或系,按一个或几个大类招生。学生们可以通过对学科、专业的学习和了解后,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成绩等,再在院系范围内选择专业。
3、按“基地班”、“实验班”等形式招生
考生熟悉的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实验班”、清华大学的“人文科学实验班”“社会科学试验班”等都是以实验班的形式进行大类招生。如清华大学的“社会科学试验班”的培养过程是:第一年和第二年学习基础课,尤其是打好数学和英语的基础,同时也接触专业基础课程,以便考生确定自己的学科兴趣,寻找到符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第三年和第四年,考生按照自己的兴趣以及专业的要求通过双向选择,分流到社会学、经济学、国际关系三个专业方向学习。除此,河海大学水利类(基地强化班)、北京科技大学的“理科试验班”、浙江大学的“工科试验班”都是以这种形式进行大类招生。
1、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要仔细阅读学校 招生章程,了解每个招生大类包含哪些专业。各校专业设置及培养方案不同,同一招生大类包含的专业及未来深造、就业的领域可能是不同的,考生要仔细研究,加以区分。
2、考生还要了解各校大类 分流的时间及方式。专业分流时,部分高校直接满足学生报考意愿,部分高校根据学生报名择优录取。不同的分流方式决定了学生未来 进入某个专业的难易程度。
3、部分院校在大类招生时没提出具体要求,但专业分流时对 身体条件会有限制。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要对照相关体检标准,了解自己的志愿专业是否有身体条件要求,如不符合要避开报考。
4、提前了解所报院校将来 分专业的相关规定,是很有必要的,这直接关系到将来学生的专业去向。家长可以咨询各校 招生办人员,看看除了成绩因素以外,是否还有其他要求。
减少盲目性
在选择志愿时,大多数考生对专业的了解和选择比较盲目,未必清楚专业真正的发展前景,甚至连自己是否对这个专业感兴趣都不清楚。所以在填报志愿时跟着感觉走的现象非常普遍,如认为学管理就能当领导,学建筑就要下工地,学金融就是去银行。考生最终被录取的专业与自己的兴趣相距甚远。实行大类招生录取后,不急于确定方向,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学习,逐步对专业产生质的认识,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喜爱专业,有助于学生减少未进校前选择专业的盲目性。同时,按大类招生培养人才延迟了专业选择时间,学生可以零距离体验专业,近距离观察市场,从而增强学生做好学业生涯规划的主动性,提升就业实力,使人才培养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大类招生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高考学子在专业选择上的迷茫和无措,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符合志愿者意向
大类招生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考一考定终生而是一些学子在高考发挥不当的情况下或是因几分的差距而和自己心仪的专业失之交臂而痛悔的遗憾,给考生一个机会先进大类,再通过自己的努力选择自己喜爱感兴趣的专业。因此实施大类招生,因为给了学生们在学习1~2年的时间后在根据成绩和表现选择专业,也是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和老师们,学习和教学的激情与热情。为了让自己上喜爱的专业要努力学习,为了让广大学子认识自己课程的魅力要既专心又创新的去授业,这就极大地促进了教育本身的发展和进步。在实施大类招生和通识教育政策下很多或是绝大多数学生在进行1~2年的学习后对自己未来的专业选择都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规划,给予学生们更大的选择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可以更好地认清楚自己的目标所在将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最大程度的发掘和发展出来,培养和锻炼出社会所需求的人才。而且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缓解了政府招生部门和学校招生部门的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
培养人才
当下的知识经济时代中,社会需要的是高实用型、技术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而这种人才所迫切需要的就是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这种精神和能力是人的综合能力的外在表现,它是以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度综合化的知识、个性化的思想和崇高的精神为基础的。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增长率知识的陈旧周期不断缩短,知识转化的速度猛增。在这种情况下的接受教育变得并不要,重要的是知识的选择、整合、转换和操作。学生最需要掌握的是那些包括面广、迁移性强、概括程度高的核心知识,而这些知识并非言语所能“传授”,它只能通过学生主动地“构建”、“再创造”而获得这就需要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其中主动地发挥作用。因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获得知识的必备能力,没有这能力,学生就不能把握所学知识的精髓,得到的只能是书本上的死知识,不能灵活地将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中去。创新思维需要联结各个学科的知识,对各学科的知识进行组合推理,最后形成一个全新的思想。如果没有宽广的知识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那将如何开启创新思维“引擎”呢?按照大类招生培养人才,就可以打破专业界限,尤其在低年级打基础阶段,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组合班级,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确定目标,因材施教。也对培养学生创业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素质,具有自立的意识和跨行业、跨国界创业的能力,促成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样,不仅解决了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尤其是数学、外语水平差距较大的问题,而且有利于优秀拔尖人才的脱颖而出,为学生的个性养成和提高创新能力创造合适的条件。而以上种种正是在做出战略性调整下,实施大类招生和通识教育为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的便捷之处。
提高学校效率
按“大类招生培养”,一方面能克服过去由于专业设置过细造成的分散局面,可以更好发挥院系在教学过程中的指挥和统筹作用,有利于师资、设备等各项教
学资源的合理和有效配置,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别一方面各系和学院从“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要求出发,拓宽专业覆盖面,构建新的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对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其他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学校在办学中不断整合自己的教学资源,提高办学水平,促进学校进一步发展,凸显自己的教育个性和品牌。
平衡冷专业
大类招生也是一项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政策。大类招生有利于使“冷热”专业趋向平衡。能够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过去在高考填报志愿时,由于对专业不了解,经常造成的“冷、热”专业分化严重现象,也相应地引起高校冷热专业教学资源投入的不平衡,这种恶性循环使冷热分化日益严重。大类招生在招生过程中不分专业,而一个大类中通常包含着“冷、热”专业,这就无疑相对提高了“冷门”专业学生的质量,淡化了因过分强调专业而造成的种种矛盾。由于前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便于稳定和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使学生学有所爱。有利于平衡“冷、热”专业生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受社会就业走向和人们的职业价值观念的影响,报考各种专业的生源很不均衡,出现“冷门”专业和“热门”专业。按文理大类招生能有效抑制这个问题,因为每个大类“冷”、“热”专业都含在其中。先以文理大类招进来,进行统一的前期培养,能淡化因过分强调专业而造成的种种矛盾,对引导生源流向、改善生源质量、增加招生量、平抑社会的需求差异发挥作用。同时,学科大类包括多个专业方向,在人才培养的后期,能为学生提供更加广泛的专业选择,避免了过去在高考填报志愿时,由于考生和家长对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了解不够深刻,造成“一次报名定终身”而又很难在以后的大学学习过程中调整或重新选择的窘迫状况。有利于按需培养人才。近年来,考生在录取后要求调换专业的现象有逐年增多的趋势,但教学计划的相对稳定性又制约了专业的调整。而按文理大类招生培养,一方面能使高校培养的人才,专业口径拓宽、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具有一专多能和适应性强等特点;另一方面,由于每大类包含了多个专业和专业方向,而通过1—2年的按大类培养,可以有效地延缓学生对专业的选择,让学生和家长更好地了解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动态和市场就业信息,从而避免高考填报志愿的盲目性。同时,对学生总体而言,在专业选择上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真正体现了按需培养的原则,有利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相关推荐:
福建省高考人数2024年多少人(2020-2023历年历史+物理人数)
河南省高考人数2024年多少人(2020-2023历年文科+理科人数)
四川高考人数2024年多少人(2020-2023历年文科+理科人数)
黑龙江省高考人数2024年多少人(2020-2023历年历史+物理人数)